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编者按“做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自2002年成立以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社作为校园官方媒体,已经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广外校园二十载春秋轮转,也见证了一群又一群怀有新闻理想的学生记者走出校园、走进媒体,奔赴理想的远方。今年是广外新闻网成立20周年,广外新闻社记者专访了曾任新闻社记者的媒体界校友,聆听他们与广外新闻社的不解之缘,走进他们的“记者故事”,感受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孙婷婷:点亮心中的一盏灯 坚守新闻理想18载


孙婷婷,广外原交流学院国际新闻专业2001级本科生,2002年9月加入校园网新闻社任编辑,2004年担任广外新闻社重组后首任社长、英文网社长。毕业后选择做喜欢的事:坚守新闻理想,在采访一线拼搏。她曾担任“环保记者”,用近十年时间、上千篇文章,见证了广州天更蓝,珠江水更清。今年是她从事记者工作第18个年头,目前在《羊城晚报》羊城派编辑部强国号工作室担任副主任。在孙婷婷奔赴新闻理想的征程上,广外新闻社是指引方向的“一盏灯”,是提供养分的“一片沃土”,亦是广外学子的“人文家园”。

“一盏灯”: 让我在迷雾中找到方向

在正式进入新闻社以前,孙婷婷是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度过大一这一年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前往新闻机构实习以外,孙婷婷也特别希望能够在日常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当得知广外新闻社正在招新,她尝试着报名并最终通过了面试。孙婷婷正式开启了她的记者生涯。

“快给新闻网报料啊!”在广外白云山校区校园下水道旁围观的同学大声喊道。准备去上课的孙婷婷刚好听到了此话,心中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经过询问,她得知是一个外来的疑似精神病患者,通过校外排水管钻入了校内的下水道不肯出来,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正在组织营救。凭借着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性,她立即与新闻社老师沟通,并找来摄影记者。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与一个精彩的镜头,她一直在下水道口蹲守,这一等就是六个小时。虽然时间已晚,孙婷婷依然坚持再进行深入的采访再写稿,当采访完参与营救的保卫处工作人员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仅仅亮着几盏灯的新闻网办公室。“采访、写稿、改稿、定稿、稿件发布,当所有程序完成时,我们和指导老师已经共同‘奋战’到了凌晨两三点钟。”回忆起这段经历,孙婷婷说道:“这只是一个例子,它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新闻社的文化底蕴,这是新闻社继续前进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孙婷婷一直是抱着不轻易放弃的态度去做新闻,对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敢于坚持。

除了不轻易放弃的态度,孙婷婷认为做一名记者还要“勤学习、勤思考、善于辨别,拥有专业的行为素养、强硬的身体素质”,因此她成为了学校各个部门机构的“老熟客”,各大办公室都知道新闻社有个女生经常来“请教问题”。孙婷婷对于新闻坚持、认真的态度,常被新闻社指导老师作为经典范例。而在她心中,新闻社是“一盏灯”,让她逐渐在迷雾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目标与奋斗方向——在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

image.png

孙婷婷与学生记者交流

“一片沃土” :给予我充足的养分

从聘为校园网新闻社编辑到聘为校报、新闻网记者,再到被培养成网络新闻社社长,孙婷婷的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2004年,校报新闻社和网络新闻社再次重组合并为新闻社,孙婷婷被任命为新闻社重组后首任社长。作为社长的她急需克服摆在面前的两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做好校报、新闻网融合和总社、分社融合的两项融合工作;第二个挑战是解决管理人员断层问题,培养新一批优秀管理人才。除此之外,对于已经大四的孙婷婷来说,管理新闻社并不是唯一的挑战来源,她同时需要专八备考、准备毕业论文以及直面就业压力。

即便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席卷,前进路上步履维艰。但两年的朝夕相伴,新闻社早已成为孙婷婷生活的一部分。她的室友时常打趣,说她的日常就是宿舍、教室、新闻社三点一线。在孙婷婷看来,“家在外地的我,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大一的一年在茫然间度过,在新闻社两年,宣传部的指导老师教会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从身边一起工作的战友身上学会了很多,新闻社是一片沃土,给了我充足的养分,让我快速成长,让我从迷茫走向自信、坚定,于是我决定留下。”

孙婷婷开始集中精力抓团队建设。她通过定期组织社内业务培训、定期评选表彰、争取各类新闻媒体机构参观学习实习机会,以及以新闻网成立两周年等活动的契机,充分调动全体社员的积极性,提升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当时大学城校区成立不久,社团成员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升团队凝聚力,孙婷婷带领社员多次走访大学城校区,以师兄师姐的身份主动与大学城校区的师弟师妹们交流、沟通,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学习,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引导他们走出迷茫,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孙婷婷曾说:“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把新闻社建设成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团,一个综合能力强的队伍。”如今从新闻社走出的校友,有不少如孙婷婷一样在媒体机构从业,表现非常出色,新闻社也正如她所期望的那般阔步向前。

image.png

孙婷婷留存着新闻网两周年的校报专刊

“人文家园”:共看繁花似锦开

在广外新闻网两周年庆报道时,时任大学城校区的指导老师李老师回忆起难忘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让他格外记忆犹新。在第一次大学城新闻社烛光晚会上,当在场其他记者都把前几期剩下来的校报用来垫着坐的时候,孙婷婷情愿直接坐在水泥地板上,她对待新闻社编的校报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看出她对新闻社的热爱程度。

“能够成为新闻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孙婷婷感慨道。大学四年的光阴,她有四分之三的时光都与新闻网作伴。在孙婷婷的陪伴与见证下,新闻网和校报当时已成为华南地区公认做得比较好的校园媒体。在她眼中,新闻社的师弟师妹们很抗“打”,业务能力强,且吃苦耐劳、敢闯敢干。新闻社的老师们给予她专业的指导与帮助,而新闻社为她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许多新闻社的优秀学生被推荐到新闻机构实习、就业。” 孙婷婷自豪道。毕业求职时,她只想到报社当记者,一做就是18年。“这个身份,是荣誉,也是责任。无甚名利,唯有踏实。”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新闻报道,她总是“哪有事到哪”。时政报道如全国省市两会、省市党代会,经济报道如经贸、工业、能源,社会民生报道如城市建设、街闻巷议、突发报料、调查暗访。令她最念念不忘的标签是“环保记者”,她用近十年的时间、上千篇文章,见证了广州天更蓝,珠江水更清。

时任羊城晚报编辑部副主任、羊城派APP的负责人蒋铮曾给予孙婷婷高度评价:“不少新闻人逐渐放下执念,在行业阵痛转型的当下,或潇洒转身,或依依不舍地另辟天地。孙婷婷偏不,她有执念——对新闻理想的执念:十余年在采访一线拼搏,练就火眼金睛、柔情辣笔;再转战新媒体,运筹帷幄,坐镇“记者帮”版块,为用户解生活之难、身边之忧”回望记者初心,历久弥坚(引自2018年11月8日羊城晚报记者节特别策划《今天是第十九个记者节 羊晚新生代请您来检阅》)。

孙婷婷坚定地认为,“只要你热爱广外,热爱新闻,追求进步,这里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这就是新闻社的魅力所在!希望这盏灯能够凝聚更多追求进步的优秀学子,一起守护广外人的人文家园。”作为曾在这盏灯下奋笔写稿的新闻网的一员,她对这个激发无数人新闻梦想的人文家园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时值新闻网20周年,孙婷婷祝愿新闻网“风华正茂,未来可期。”


吴燕婷:在新闻社“当家” 在新华社“发声”

吴燕婷,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2005级本科生,2006年4月加入大学城校区新闻社,2007年担任广外大学城校区新闻社社长。毕业至今,在新华社担任记者,现任新华社中国新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信息服务部副主任。

“我用尽每一分钟去成长”

“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成为一名记者。”吴燕婷考入广外,第一选择国际新闻专业。怀着“记者梦”,她积极报名加入广外新闻社,并且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加入新闻社能让我有机会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吴燕婷回忆道。

从摄影记者到编辑,再到秘书长,吴燕婷一直在坚定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在担任编辑与秘书长的角色期间,她出色地完成了时任宣传部部长所交代的任务。在老师的认可与鼓励下,吴燕婷担任了广外大学城校区新闻社的社长,社员们开始亲切地称呼她为“当家的”。在新闻社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吴燕婷觉得她自己就像是这个家庭里的妈妈,秘书长是管家,编辑是大姐姐,而每一位社员都是她的儿女。“大家都各司其职,努力把家的气氛搞好。在新闻社,大家在工作上、生活上都有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氛围,这里实际上是很多有新闻理想的同学成长的摇篮。”

image.png

在大学城校区新闻社工作的吴燕婷

对新闻的热爱支撑着吴燕婷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行。每年大学举办校运会和开放日的报道是广外新闻社一年一度的“重大战役”。作为“当家的”,吴燕婷需要做好相关专题的策划与每天人员铺排的“战前准备”。当“战役”打响,从记者采访到新闻稿回传,每个环节她都要时刻紧盯,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产出高质量的稿件。在日常工作中,吴燕婷也未曾有丝毫懈怠。夜已深,新闻社办公室的灯光仍未熄灭,吴燕婷便是在这灯光下,一丝不苟看完当天所有的稿子。等工作完回到宿舍,她的舍友早已熟睡。“在新闻社工作的过程中,我都是用尽每一分钟去成长。”吴燕婷自豪地说道。

共用赤诚之心守护“华丽丽的新闻社”

在新闻社工作期间,吴燕婷与前任社长甄晓辉、前任编辑李贤聪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关系”——他们像是合伙人,聚集在新闻社办公室中商量着如何创业。“我们三个人一条心,为了去做好每一篇报道,以及新闻社遇到什么重大问题,我们总一起商量到深夜,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止。”吴燕婷坚定地说道。翻开回忆,留在她脑海深处的并非是辉煌的成就,而是晚上与伙伴们结束工作后,在路灯下拉得长长的身影。

在吴燕婷眼中,广外新闻社是一个华丽的大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很活泼。因此,名为“华丽丽的新闻社”的群聊界面总会不停地闪烁。密密麻麻的群消息里,包含了每个人的欢笑与泪水。“家人之间会有冲突,我们也不例外。但大家总会努力调和,把这个家搞好。”这群志同道合的新闻人,在朝夕相处中早已成为“家人”,共同用赤诚之心守护着这个“华丽丽的新闻社”。

在新闻社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广外新闻网得到了校内校外的一致认可。令吴燕婷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带领着社员们成功举办的广外首届摄影展。该摄影展向社会观众全面展示了广外学生优秀的摄影作品,得到了各界的赞赏。为了摄影展顺利进行,从照片的收集与打印,到设计与布展,再到校内外知名人士的邀请,筹备摄影展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懈怠,“当羊城晚报的图片总监颜长江高度评价我们这一场大学生摄影展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我觉得新闻社作为一个校园学生组织,能搭建一个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文化平台,确实不容易。”吴燕婷感慨道。当时颜长江还赠送了一幅主题为“夜间动物园”的作品,作为对广外新闻社的激励,至今这幅摄影作品仍在新闻社办公室留存。

image.png

时任新闻社社长吴燕婷接受颜长江赠予作品“夜间动物园”

新闻道路两旁并不全是鲜花竞放。吴燕婷就职新闻社社长期间,新闻社的硬件资源比较落后,信息传递也并不便捷。但吴燕婷从未畏惧困难,她自豪地说道:“在我们这个团队里,没有不能逾越的坎儿。”华丽丽的新闻社,总有把任务完成得华丽丽的“超能力”。

“广外新闻人永远专业、可靠、活泼”

对吴燕婷而言,广外新闻社是成长的加速器。她的写作与策划的能力在新闻社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收获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吴燕婷也学会了用各种办法巧妙地达到调研的目的。实地调查、上门采访……在了解贝岗村被拆迁房屋的原住民的情况时,她与社员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最重要的资料与最核心的信息。

担任新闻社社长这一经历更是为吴燕婷搭建了管理能力的基础框架。怎样让新闻社的成员们发挥最大优势去把新闻做好?怎样优化稿费的分配,能够激励到每一位成员?这些都是她“当家”期间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让我在新华社一直走了这么多年,到现在也走上了管理的岗位。”吴燕婷说道。在新闻社工作期间,她需要将学校的政策传达到师生当中。而如今担任信息服务部副主任的吴燕婷,同样需要深刻理解中央政策方针,当好新时期的“传声筒”,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新闻工作者的桥梁作用。

image.png

吴燕婷在新华社访谈栏目讲述采访调查经历

二十年来,广外新闻网一直不断地向媒体界输送的专业可靠的人才。吴燕婷心中的广外新闻人,是“专业的、可靠的、活泼的”,他们具备着新闻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在校园生活中充满活力。在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驱使下,他们在新闻道路上不断前行,投身于更广阔的天地。

在2008年新闻网采访吴燕婷的时候,她说道:“我有一个理想,就是将广外新闻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校园新闻网。”如今,新闻网成立二十周年,吴燕婷再次表达了她对新闻社记者们的期待。她希望新闻社新闻人在今后要践行“眼力、脚力、脑力、笔力”。同时,她期待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新闻人,践行好“学贯中西”的校训,发挥融通中外的优势,熟悉国际新闻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将广外新闻社的名牌擦得更加锃亮。



文字 白志华 陈曦 朱依楚 黄明玉 钟梓豪 图片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