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家!”——一句温暖的问候,让初冬的广外校园热流涌动。11月22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海内外校友携着记忆、怀着思念,从世界各地重返母校。握手恩师、重逢同窗,校园里充满了欢笑与感动。无数青春记忆在此刻汇聚成母校六十载的壮阔长卷。

重走校园路 回首六十载
秋日的阳光为白云山校区披上暖意,校友们从世界各地归来。或背着行囊,拎着拉杆箱踏上母校熟悉的校道;或携家带眷,有的带着年幼的子女,孩子手中挥舞着小小的校庆旗帜,有的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年迈的父母,三代同堂。来自全球各地的校友共同奔赴这场名为“回家”的盛会,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六十华诞献上最深情的祝福。
红色的大型签到板前,校友们执笔签下姓名、按下校友回归计数器,一声声熟悉的问候与轻快的笑语交织,久别重逢的双手紧握,时光仿佛在盈盈笑意中倒流。



校友在校园中合影
踏入熟悉的校园,那句脱口而出的“终于回来了”,道尽了千里归家的期盼。“几十年没见了,母校大有不同!”“学校变化太大啦!太漂亮了!”……校友们对校园变化发展的感叹不绝于耳。
校友卡,如同一张张归乡的请柬,姓名标贴、校友餐券……校友们纷纷领取校庆系列校友卡券,在母校探寻独家青春记忆。校园内,随处可见校庆专属合影设施。校门口、教学楼前、图书馆前、宿舍楼下……快门声接连响起,不仅定格了此刻灿烂的笑容,更将积淀一甲子的同窗情谊与对母校的深切祝福,永恒镌刻在这特殊的纪念日里。



校园里洋溢着欢庆气氛
恩师眼中温暖笑意、同窗间的默契情谊、广外学子的拳拳赤诚,却从未改变。这变与不变交织的画卷,正是母校六十华诞最深情的注脚。
共迎华诞盛 盛典映光华
忆往昔·传承情
校史展与陈列馆内,人群聚集,一幅幅照片串联起创校至今的峥嵘岁月;播报员声线沉稳,将广外六十载奋斗历程娓娓道来。饶彰风先生事迹展区前,众多校友凝神驻足,于无声处传承历久弥新的精神血脉。
专题论坛与校友座谈会上,校友畅谈往事,分享见闻。他们与学弟学妹互动,传递广外学风,延续精神血脉。

校友参观校史馆
映光华·望未来
一甲子弦歌不辍,万千人薪火相承。纵使从校园走向天南地北,广外校友的“根系“始终与母校相连。重返广外,笑泪中重逢的是恩师旧友,回望中清晰的是来路初心。
11月21日、22日晚,烟花绽放,点亮全城,广州塔亮起祝福语。校友们纷纷打卡留念,璀璨中同望未来。





校友打卡广州塔亮灯
青春同窗·情谊不散
一句“好久不见”,一个深深拥抱……黄志勇步履匆匆,三步并作两步,与英文学院70级校友重逢在熟悉的长廊里。他们之中,不少人是从美国、墨尔本等地乘飞机数十小时回来的。今年,是他们毕业的第50个年头。
五十年岁月流转,同窗情谊愈显深厚。黄志勇推却了手头的工作,专门留出一周时间,只想回来见见熟悉的面孔,聊聊尘封的旧事。一行人走在校园里,印象中的“一教”已然换了面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更敞亮、更现代化的教学楼,黄志勇既感慨又惊叹。“我最好的年纪、最青春的岁月,都留在了这里。”他言语中满是怀念。

黄志勇与同学跨越五十年的合影
白云山校区云山十二栋宿舍门前,一支“毕业20周年”的旗帜,格外显眼。2001级商学院校友陈宁博是其中一员。他与同学在这栋宿舍门口热切交谈、共叙旧情。“我们是这栋宿舍的第一批‘住户’”陈宁博激动地分享道。白云山下,相思河畔,这幢建筑从二十年前的“13栋宿舍”到如今的“云山十二栋”,这幢建筑勾起了陈宁博与同学们的回忆。眼前的景物或许已有细微改变,但那份深植于心的归属感与温暖,却从未因时光流转而消散,反而在重逢的这一刻,愈发清晰动人。

陈宁博(二排中)与同学合照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84级校友陈杰与83级校友王泽沔相约返校。巧合的是,今年王泽沔、陈杰与广外都迎来了同一个节点——60周岁。漫步校园,两位老同学再次走过熟悉的教学楼,边走边聊,往昔求学时的点滴在脚步间鲜活重现。值此广外60周年校庆,陈杰寄语母校:“下一个甲子再见!”同时,他也向在校师弟师妹分享经验:“不要害怕失败,只有大胆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未来才会更光明。”

王泽沔、陈杰
校庆日的校园门口人声鼎沸,四位女生正忙着调整站位,在60周年主题背景板前留下久别重逢的珍贵合影。她们是2003级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曾艳、邱玉霞、李惠敏和谢春苑,曾同住一个宿舍。2007年毕业后,虽在各行各业奔波,却始终未曾走散。此次广外六十华诞,终于将她们的“归家”愿望变为现实。
踏入校园的那一刻,熟悉的感觉便瞬间涌上心头。问及难忘的经历,四人相视而笑,记忆瞬间被拉回军训的时光。“我们可是第一届军训了一个月的!”她们将最真挚的祝愿送给在读的师弟师妹:“一定要珍惜大学的每一天。”这是她们对青春之地最深沉的眷恋。

曾艳、邱玉霞、李惠敏、谢春苑合影
相知相伴·同心同行
在热闹的打卡人群中,英语(国际经济法)专业1999级校友徐聪,与保险学专业2008级校友陆秋荻携孩子一同走进广外校园。
这对校友夫妻与广外的缘分格外特别。十年前,他们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广外建校50周年集体婚礼,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与祝福中携手踏入人生新阶段。如今再度返校,看着校园日新月异,重走当年留下珍贵记忆的角落,不禁感慨良多。“无论时光怎样流转,广外始终是我们共同的起点。”在广外建校60周年之际,他们以一张温暖的全家福,为与母校的独特记忆续写新的篇章。

徐聪、陆秋荻一家三口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专业1974级毕业生梁毅携手女儿——国际商务英语学院2003届毕业生田菁菁,共贺广外六十华诞。和煦日光下,身着红绒旗袍的梁毅看向牵着孙女走进校园的女儿。尽管母女俩是在不同的时空与广外相逢,此刻身处校园之中,她们仍能互相分享校园趣事。田菁菁作为“优秀大学生”毕业后入职宝洁,今日回到母校,她感谢道:“学校提供了很多机会。祝愿母校越办越好!”

梁毅、田菁菁和女儿
从麓湖跋涉到白云山,校友江伟明身着笔挺西装,提前一小时抵达母校,满怀赤诚赴这场甲子之约。
提及广外人的身份,他难掩喜悦与自豪,分享了一段佳话:家中三代人与广外结缘——他与妻子都是广外的“大师兄”、“大师姐”;他的儿子也步随父亲,来到广外求学;多年后,他的两位外甥女也成为广外大家庭的一员。正如他所言:“我们三代广外人,共同见证并亲历了学校的蓬勃发展与日益壮大!”
成为广外学子,与广外结缘,与广外有缘。广外情缘,不仅深植于家庭,也延展至江伟明的工作历程。他回忆道,那些年在各行各业,处处可见广外人的身影,彼此相遇时总倍感亲切。从三元里、大朗,再到白云山校区,江伟明与家人不仅是学校变迁的见证者,更是这段光辉岁月的亲历者。

江伟明(右一)与同届校友合影
薪火相承·师恩永在
西语学院法语专业1987届校友陈怡中、罗厚量分别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专程赶回母校,共庆广外60周年华诞。谈及当年求学,罗厚量感慨万千:“入读广外之前我学的是理工科,是广外给了我文科的系统训练。“他特别强调语言学习对思维的塑造,通过英语、法语的语法训练,提升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看着焕然一新的校园,两位校友由衷祝愿:"希望广外在华南地区做大做强,祝母校越来越繁荣,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罗厚量、陈怡中
张宪生老师自1977年留校任教以来,深耕讲台近48载,用坚守与热忱浇灌着教育初心。谈及与广外的不解之缘——当年在工厂务工时,他始终未停下求知的脚步,恢复高考的春风恰如破晓之光,让他圆梦学府,自此与教育事业结下一生之约。此次校庆活动中,00级学生姜波特地从香港奔赴母校,阔别多年,师生相见分外亲切,一个温暖的拥抱,在那瞬间定格了这份跨越二十余载的深厚情谊。张老师始终对姜波同学的踏实笃行与奋进姿态赞赏有加,毕业后,二人也未曾中断联系,这份师生情谊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绵长,成为校庆里一道温情动人的风景。

姜波与东语学院教师张宪生
校庆之际,西方语言文化学院81级校友肖青国重返母校,难掩激动。他自豪地回忆道:“我们那时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平均每个毕业生都有四个单位争抢!”广外学子凭借出色的口语能力,一直是广交会翻译队伍的主力军。最让他欣慰的是,这一传统薪火相传,直到今年,他还能看到大巴车在学校与广交会之间往返。他由衷赞叹:“广外人口才出众,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南大门’的代言人!”

肖青国于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合影
彭倩菁是广外中文学院2008级毕业生,也是今年英文学院2025级的研究生。既是校友,也是新生,带着双重身份,今天她和家人一起来到广外,感受校庆浓烈热闹的氛围。在世界文化节的美食长廊上,彭倩菁脸上洋溢着笑容,欣喜地说:“今天很开心!也是带着宝宝来感受广外这个走向世界的文化。”在社会打拼13年重新回归校园,她仍然被广外务实纯粹的学习氛围所感染。从中文到英文,正如彭倩菁也在交谈中提到的广外校训“学贯中西”。而谈及原来中文学院的老师、辅导员,她表示:“这些老师们都在呢,让我倍感亲切。”最后,她热情地表示:“祝广外60周年生日快乐,希望母校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彭倩菁和家人
六十载栉风沐雨,一甲子春华秋实。从白云山下到世界各地,广外人始终秉承“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在各自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无论走出多远,广外永远是青春归处,是精神家园。岁月为卷,奋斗作笔,今日共绘的壮阔长卷,正是明日新征程的起点。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续写广外故事,相约下一个灿烂春秋!
六十载峥嵘岁月,铸就今日辉煌;新甲子再启征程,共绘未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