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本网讯 11月21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以及粤港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指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和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的“蓝色未来:共促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合作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

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外政、学、研各界的重量级嘉宾,围绕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流,共同描绘“蓝色未来”的合作愿景。与会代表包括库克群岛党(CIP)主席、库克群岛前总理、太平洋岛国论坛前秘书长亨利·普纳,所罗门群岛驻华大使巴雷特·萨拉托,斐济共和国驻华大使李振凡,巴布亚新几内亚驻华大使萨迪厄斯·卡姆巴内,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驻华公使弗朗西斯·阿内法尔,瓦努阿图驻广州总领事吴值佳,太平洋岛国贸易与投资专员署贸易专员莫纳·马托,瓦努阿图大学校长让·皮埃尔·尼鲁阿,汤加国立大学副校长朱利奥·庞达,萨摩亚国立大学副校长德斯蒙德·李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英语环球节目中心策划部副主任沈小蒙以及来自太平洋岛国和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智库、科研机构的100余名学者参会。

全体参会代表合影

本次论坛以共建“一带一路”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主题,旨在汇聚多方智慧,推动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机制化、学术交流制度化和务实合作持续深化,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中国—太平洋岛国伙伴关系注入新动能。会议期间,为进一步推动广东与太平洋岛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促进区域知识互通与青年互学互鉴,我校联合萨摩亚国立大学、汤加国立大学、瓦努阿图国立大学、巴布亚新几内亚大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多所高校和智库,共同发起成立“广东—太平洋岛国学术联盟。

共绘蓝色愿景,开创机制化合作新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教授、斐济共和国驻华大使李振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李宏志先生和五邑大学副校长董超俊教授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何传添教授主持开幕式。

石佑启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国与斐济、与萨摩亚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充分尊重”是双方关系的根本遵循。第三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标志着双方关系迈入机制化新阶段,中国—太平洋岛国正推动构建紧密命运共同体。作为太平洋岛国研究重要力量,广外自2015年设立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以来,累计培养240余名岛国青年官员,与多国高校及主流媒体深度合作。此次论坛上,广外提出发起广东—太平洋岛国高校联盟、强化区域国别研究等举措,将持续以教育、人文、智库合作助力中国—太平洋岛国互信发展,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

石佑启致辞

李振凡大使强调广东蓝色经济实力雄厚,在海洋产业领域世界领先。他希望粤斐开展海洋科研、技术转让等合作,共建气候韧性设施,加强港口联通与人文交流。他呼吁以论坛为契机建立务实伙伴关系,共护海洋生态,共享蓝色繁荣未来。

李振凡大使致辞

杨洁勉教授指出,蓝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对太平洋岛国及全球至关重要。中国—太平洋岛国应通过多维度合作提质升级。呼吁聚焦四个议题开展研究:强化机制化合作、推进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以多边主义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地缘政治干预。中方与太平洋岛国将以环境可持续性、平等合作与创新为基础,共筑韧性繁荣未来。

杨洁勉主任致辞

李宏志从地方外事实践出发,提出太平洋岛国是广东对外合作的重要方向,粤太地缘相近、交往源远流长,在多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相关储备库与合作中心为岛国提供防灾支持。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助力交流培训。此次聚焦四大议题,广东愿携手太平洋岛国共谋发展,以深化地方合作谱写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李宏志副主任致辞

董超俊结合大湾区对外交流实践,概括了五邑大学依托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等平台在灾害管理培训、教育协作和人文交流方面取得的成果。他表示,将以学术联盟为纽带,与各高校一道深化对太合作,在科研、人才与智库建设等领域持续贡献力量。

董超俊副校长致辞

何传添副校长主持开幕式

论坛举行了“广东—太平洋岛国学术联盟”启动仪式。该仪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茅银辉教授主持。在全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来自萨摩亚国立大学、汤加国立大学、瓦努阿图国立大学、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等太平洋岛国高校,以及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深圳大学、韶关学院、五邑大学、肇庆学院等省内高校的代表共同参加了“广东—太平洋岛国学术联盟”的启动仪式。该学术联盟的组建顺应中国—太平洋岛国关系深化与全球南方合作的新趋势,体现了双方在教育科研与智库交流领域深化务实合作的共同愿景。联盟将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打造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政策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网络,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资源整合与学术创新,建立跨国学界的常态化交流机制。作为全国首个由省级高校群体与太平洋岛国高校联合发起的合作平台,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中国—太平洋岛国学术合作迈向系统化、机制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也展现了广东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战略担当与智库引领作用。

“广东—太平洋岛国学术联盟”启动仪式

凝聚智慧共识,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

七位来自中外政、学、研领域的嘉宾发表主旨演讲,从战略合作、区域治理、气候变化等角度贡献真知灼见,为深化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提供了多维思考与实践启示。主旨演讲环节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艳副教授主持。

库克群岛党(CIP)主席、太平洋岛国论坛前秘书长、库克群岛前总理亨利·普纳以“推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可持续发展合作”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可从多领域深化合作。中国广阔市场能助力岛国高品质利基产品走向全球,双方可推进可持续文旅以增强人员与社会联结。中国企业的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可为岛国转型提供支撑。中国先进渔业监测系统与岛国专业能力结合,能推动可持续渔业发展。双方还应加强电信数字合作以跨越数字鸿沟,并深化教育研究合作,聚焦气候适应等议题。太平洋应成为联通双方的桥梁,助力提升合作战略价值与岛国发展韧性。

亨利·普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分会会长汪诗明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于太平洋岛国的启示”为题,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经验对太平洋岛国自主发展路径的借鉴意义,指出太平洋岛国宜着眼当下,立足未来,制定连续的短中长期发展计划。同时,强调现代化道路需契合本土国情,太平洋岛国更需走适配自身条件的现代化道路。最后围绕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未来合作方向提出建设性建议。

汪诗明发表主旨演讲

巴布亚新几内亚驻华大使萨迪厄斯·卡姆巴内以“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路径”为题,强调太平洋可持续发展关乎全球,海平面上升等挑战不仅正在威胁岛民生计,也是全球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大使表示,太平洋岛国深切感谢中国支持,中国搭建的平台与“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太平洋岛国交流与合作。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已覆盖基建、医疗、教育等领域,大批巴新学生赴华深造。最后,大使呼吁深化人力与教育合作,将论坛共识转化为行动,携手保护海洋生态,共推可持续发展。

萨迪厄斯·卡姆巴内大使发表主旨演讲

广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原主任傅朗以“拥抱南太,民心相通”为题,结合自身丰富外事工作经验,从地方合作视角出发,提出要做到民心相通,就需要精准对接太平洋岛国在医疗、文化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开展务实合作。“送医上岛”聚焦医学等薄弱领域,专家巡诊惠及多地民众;“送戏下海”以文艺为桥搭建情感纽带;“送才深造”助力岛国人才成长。这些举措将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共识转化为惠民实效,为共筑太平洋蓝色未来凝聚人文力量,得到岛国政府与民众的广泛认可,只有拉紧友谊的纽带,才能真正做到民心相通。

傅朗发表主旨演讲

所罗门群岛驻华大使巴雷特·萨拉托先生以“从所罗门群岛的视角看气候变化”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入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太平洋岛国带来的生存危机与对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国际支持,完善机构框架、强化监测系统,提升透明度和问责。最后呼吁加强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巴雷特·萨拉托大使发表主旨演讲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方银教授聚焦当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气候变化合作,提出岛国的气候脆弱性对岛国本土带来的影响,其次指出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对气候变化的消极对待,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全球气候共治的框架和理念,带来了消极影响。他强调中国—太平洋岛国双方应持续强化气候合作韧性,依托多边机制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周方银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弘教授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海洋发展合作:路径与解决方案”为题,探讨了当前太平洋地区海洋发展合作格局的变化,指出中国已成为太平洋岛国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以平等尊重为基,践行蓝色合作理念,助力岛国发展。针对岛国海洋依赖特性与发展困境,中国通过北斗系统强化海洋监控,组织联合巡航等方式,提升其渔业治理能力。在气候应对领域,中国为岛国建设气候韧性港口与风光潮汐能项目,培育本土技术人才。强调双方合作不附加政治条件,中国与岛国以蓝色合作共护海洋、应对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包容性发展,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希望。

陈弘主任发表主旨演讲

吴艳副院长主持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结束后,与会嘉宾围绕演讲核心内容进行自由交流,进一步凝聚了推进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的共识与信心。

聚焦重点领域,共绘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本环节聚焦蓝色产业创新、气候变化应对、人才培养与文明互鉴等关键领域。与会专家从多个维度探讨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提供了深入而务实的思想启发与经验支撑。

“议题一:蓝色产业创新与协同”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颖教授主持,聚焦如何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太平洋岛国贸易与投资专员署贸易专员莫纳·马托以“太平洋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太平洋岛国与中国贸易投资合作的核心原则,分享了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农业、天然护肤、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实践,呼吁构建变革性、负责任的伙伴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太平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海颐智库执行主任牛丽以“中国—太平洋岛国共建蓝色产业链合作的创新实践”为题,指出中国—太平洋岛国当前合作应聚焦“蓝色产业链”合作,从资源转化、产品深加工、人才培训三环节发力,主张以政府牵头、国企带动民企的模式推进,强调“人心链”对合作的基础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李青教授以“深化‘蓝色合’:粤港澳大湾区与太平洋岛国海洋经济合作”为题,基于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的基础与渔业领域的现实困境,提出可聚焦渔业开发、海洋能源、港口建设、沿海旅游、技术人才合作五大关键领域。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钟嘉俊以“深化文明互鉴 共促合作发展”为题,结合布图卡学园等合作案例,强调深圳与太平洋岛国的深厚合作基础与信任关系,提出未来可深化通讯基础设施、新能源、菌草项目、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共建光明未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副处长、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合作示范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祁琳琳以“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合作示范中心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合作示范中心的实践成果,包括技术示范、智库建设、人员交流等,指出岛国农业发展需技术、贸易标准、基础设施三大支撑,呼吁破解相关发展障碍。萨摩亚前驻华大使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以“太平洋蓝色战略与太平洋金枪鱼渔业展望”为题,围绕太平洋蓝色战略与金枪鱼渔业,阐述国际及区域相关合作框架,强调西太平洋金枪鱼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管理成效,指出气候变化、过度捕捞等挑战,呼吁渔业大国承担责任、遵守区域规则。

图片2.png图片3.png图片4.png

莫纳·马托专员、牛丽主任、李青院长(从左到右)

图片5.png图片6.png图片7.png

钟嘉俊主任、祁琳琳副处长、塔普萨拉伊·托欧玛塔前大使(从左到右)

“议题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由华东师范大学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弘教授主持,聚焦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下,提升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与合作机制。萨摩亚国立大学副校长德斯蒙德·李航以“引领蓝色未来:通过知识、合作与创新实现太平洋韧性”为题,强调教育与科研是提升岛国创新力和适应力的关键,应以区域协作和制度创新增强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的长期韧性。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赵少峰教授从“本土知识与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气候治理”出发,提出应注重本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强化知识体系的本地化与实践导向。太平洋与全球健康中心项目主管罗安妮·吴秀在“机遇之海:加强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的科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发言中提出,应以科学研究合作为纽带,推动太平洋岛国与中国高校之间建立更紧密的科研伙伴关系,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知识转化效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颖教授以“小岛屿国家联盟气候治理能力建设”为题,梳理了AOSIS在全球气候谈判中以“脆弱性—道义性”策略推动1.5℃目标和“损失与损害基金”等重要制度成果的形成,并从情感地缘政治视角概括了其能力建设的三维路径。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学东副教授以“大洋洲区域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岛国气候治理能力建设”为题,概括了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太平洋岛国气候政策的差异及其结构性成因,强调太平洋岛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通过自身转型、区域协作与国际伙伴关系提升气候治理能力。

图片8.png图片9.png图片10.png

德斯蒙德·李航副校长、赵少峰主任、罗安妮·吴秀主任(从左到右)


图片11.png图片12.png

张颖副院长、王学东副主任(从左到右)

“议题三:创新人才培养”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太平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海颐智库执行主任牛丽主持,聚焦讨论教育合作与科研伙伴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南太平洋大学前校长帕尔·阿鲁瓦利亚以“南太平洋地区当代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为题指出,应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通过区域规模化合作增强岛国教育体系韧性与适应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吕桂霞教授以“我国太平洋岛国研究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建议”为题,指出在学科体系、语言能力、本科层次培养及实地调研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呼吁依托联盟平台推进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汤加国立大学副校长朱利奥·马萨索·庞达在题为“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以汤加王国为例”的发言中,强调教育现代化是提升岛国人力资本的核心基础,并期待与中国高校在课程共建、研究生培养和本土人才发展方面深化合作。北京邮电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副主任李旖旎教授以“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教学:南太平洋岛国地区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为题,提出数字化与AI赋能是提升偏远岛国教育可达性的重要路径,但基础设施与资源短板仍需通过合作补强。所罗门国立大学校长助理西奥娜·戴安娜·科蒂以“架起知识与行动的桥梁:为蓝色太平洋未来建立高等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为题,高等教育伙伴关系在蓝色经济、气候治理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待依托新成立的“广东—太平洋岛国学术联盟”推动课程共建、联合研究与人才共育。

图片13.png图片14.png图片15.png

帕尔·阿鲁瓦利亚教授、吕桂霞研究员、朱利奥·马萨索·庞达副校长(从左到右)

图片16.png图片17.png

李旖旎副主任、西奥娜·戴安娜·科蒂院长助理(从左到右)

“议题四:文明交流互鉴”由瓦努阿图国立大学语言中心主任莱斯利·范德普特主持,聚焦于从文化与社会层面探讨中国—太平洋岛国相互理解与信任的构建。斐济驻华大使李振凡以“中国与斐济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经验与成果”为题,介绍华人社区在商业、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并肯定两国在教育合作、文化交流和旅游互动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瓦努阿图国立大学校长让·皮埃尔·尼鲁阿教授以“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为题,提出文明互鉴应基于语言学习、本土认知体系与跨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认为教育合作是加深理解的重要路径。福建警察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林晓萍教授以“中国—太平洋岛国警察文化交流互鉴”为题,介绍中国—太平洋岛国警务合作的主要实践,包括培训、制度交流与文化互动等内容,认为专业领域的人文交流有助于增进互信、推动合作深入。华东师范大学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陈晓晨教授以“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知识生产与互动”为题,指出当前研究呈现跨学科、多主体和实践导向等特点,认为未来应依托学术联盟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推动知识生产的共享与互学。大连大学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梁国杰教授在“小岛屿区域国别中文传播研究发凡——基于中国—太平洋岛国文化交流互鉴”的发言中,主张中文教学应本土化、在地化,以文化互动与适配性教学提升语言传播的有效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刘巍副教授以“华人华侨在中国—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合作中的作用——以法属波利尼西亚为例”为题,介绍当地华人社群在文化传承、社会融合与双向交流中的实践,强调华人群体在促进双边民间联系和社会理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18.png图片19.png图片20.png

李振凡大使、让·皮埃尔·尼鲁阿校长、林晓萍院长(从左到右)


图片21.png图片22.png图片23.png

陈晓晨副主任、梁国杰主任、刘巍副教授(从左到右)

四个议题论坛的深入研讨系统展现了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与巨大潜力。论坛形成了多方共识,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的重点方向,为双方在蓝色经济、气候治理、教育科研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持续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论坛正式开始前,学校党委书记石佑启、副校长申明浩、省外办副主任李宏志共同会见外宾。

合影

“六秩弦歌赓续,一洋情谊弥深”。本次论坛的召开,适逢中国同斐济、同萨摩亚建交50周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60周年和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既是对中国—太平洋岛国友好合作的重要献礼,也是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的务实行动,集中彰显了广东及粤港澳高校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深化同太平洋岛国伙伴关系的学术担当。

文字 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 图片 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