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编者按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语院校寄予殷切期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多年来,广外勇担新时代历史重任,积极发挥外语专业特色和优势,用多语言技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外新闻网特策划“中华文化走出去”系列报道,讲述广外师生对外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故事,让广大师生从中感受文化力量、文化情怀,共同坚定文化自信。


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统陶艺)(以下简称:传统陶艺传承基地)是广东省第三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一。自2020年传统陶艺项目申报正式获批以来,艺术学院先后开展了“万人计划”陶艺交流项目、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等实践,充分利用广外优势,搭建国内、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好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陶艺传承基地,透过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聆听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动人故事。

蕴藏:铸魂育人,筑牢文化传承传播之基

推开艺术学院陶艺工作室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拉胚、烧窑等制作设备,240平米的场地,用来现场制作。除了优质的陶土、五彩缤纷的釉料,还有电窑炉、成型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用典雅的造型和图案展示着悠久灿烂的文明。

陈列的陶瓷作品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艺术学院建立了传统陶艺传承基地与陶艺工作室。艺术学院教授杜鹏告诉记者,学院为传统陶艺传承基地配备了齐全的设施和充足的原材料,“我们的泥都是从景德镇拉来的,现有的设备可以支撑陶瓷从作品拉坯、上色、烧制、出成品的全过程。”

艺术学院陶艺工作室

艺术学院充分发挥基地铸魂育人作用。2021年11月,举办了“瓷系初心,筑梦前行”——庆祝建党100周年陶瓷展暨艺术设计系2019级传统陶瓷课程汇报展,这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系扣”工程项目之一。活动中,学生共创作400余件陶瓷作品,从中精选100余作品公开展览,作品均为学生亲手制作,体现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现场拉胚制作

此外,艺术学院充分发挥陶艺课程育人作用,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陶艺选修课和通选课,吸引了不少留学生的积极参与。艺术学院教授白波表示,“我们认为传统陶艺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帮助校内校外的学生与海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体验实践,接好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每周三中午十二点半,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汇聚在艺术楼B102教室内。悠悠转动的拉坯机、散落在地的点点白渍、各式各样的刷子与刻刀都展现着这里正在进行的创作。场地虽不小,却很安静,同学们双手扶着半成型的土坯,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课室后排的两张长桌上整齐地放置着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陶瓷作品,展现着老师和学生们的创意和巧思。

传统技艺传承之间,教学相长,文化在流动和汇聚。艺术学院胡老师是拉胚课堂的指导老师,他一边演示指导学生修坯,一边向同学们讲述中华陶瓷文化发展历史,通过今昔的对比来阐释陶瓷技艺的进步。他告诉大家,以前在没有如此方便的电动拉坯工具时,古人会通过在转盘下挂一个重物的方式带动转盘转动。类似这些很有意思的细节让大家感受到陶瓷文化的精致巧妙和妙趣横生。

现场实践中华传统陶瓷艺术

传统陶艺传承基地内,孕育着作品的新生,也推动着文化的传承。陶艺课让同学们在身体力行中感悟和传承文化。课堂上,泥土到了老师手里,似乎有了生命力,在拉坯机上变换着各种形态。转盘停止,一个成型的精巧小碗就展现在眼前。参加陶瓷拉胚课程的学员文昕雪感慨道:“刚开始学的时候,半天时间都拉不出一个。”但在老师娴熟的操作和灵动的创意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受其启发,她给自己的陶瓷作品取名为《春夏山川》。“因为传统艺术中有个词语叫移步换景,我希望能够呈现出春夏两个季节的山川景色。”正是此次近距离接触陶艺,让文昕雪沟起了更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她的作品灵感便是来自于此前到苏州园林旅游的记忆,“园林不大,但是却给我一种在方寸之间呈现万物的感觉。”。

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港澳地区的传承,艺术学院申报了中华传统陶瓷艺术考察与制作实践研修班,吸引了约100位来自港澳地区的老师以及学生报名参加。杜鹏向记者介绍道,“学生们通过学习陶瓷发展历史与陶瓷制作艺术,能更好地领悟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明认同感。”祝孔倩来自香港教育大学,因为一次在古董街上看到的念念不忘的陶艺作品,让她萌生要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念头。课程结束后,她领悟到陶瓷的艺术之美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道理。“一件优秀的陶瓷艺术品的设计,离不开创作者对于生活之美的观察和发现。从泥胚到烧制成型,每一步都倾注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她感慨道。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何乙甲已经是第二次参加该课程了,仍保持极高的热情和期待。他表示,“每晚课程时间,我都准时坐在电脑旁聆听教授们带来的讲授,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亲手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陶瓷艺术品了!”。

传播:外教参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艺术楼里,一群外籍教师站在橱窗前,充满好奇地凝神欣赏着展览的陶瓷作品。在文化体验课上,他们拿起上色的毛刷,仔细地在瓷器上描绘着精致的图案。静美的白瓷上,异域风采的图形被勾画出来,在一件小小的瓷器中,展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外教们参观陶瓷展

2021年12月,由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主办、艺术学院和中文学院“外教汉语课堂”承办,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铸魂”为主题的外籍教师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在传统陶艺传承基地举行。活动旨在让外教在艺术领域更加深刻、直观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外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拓展外教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

外教现场体验陶器制作过程

外教们参观了以“瓷系初心,筑梦前行”为主题的陶瓷展,杜鹏详细讲解了陶瓷的制作过程,并介绍了中华陶瓷的历史,陶瓷与中国人民生活的关系和陶瓷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与精神。对于波兰外教kata来说,这次的观展体验是美妙的,不仅是简单观看作品,“老师们带我们参观、谈论他们的作品的艺术理念以及制作陶瓷和绘画方式。”而带着对现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艺术的疑问来参观的希腊外教Anastasia也在活动中得到了答案:“我不仅了解了中国人对艺术的看法,还了解了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人的文化,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非常向往,类似的这种现场体验的活动对于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有帮助。”

体验陶瓷彩绘

活动中,艺术学院老师们还指导外籍教师们亲身体验陶瓷彩绘。外教们积极参与,精心创作,用国际化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白波在介绍当时外教们创作过程时说到,“我们提前让外教们去采素材,选取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由我们来提供颜料以及教他们绘画的技巧。”来自希腊的外教Anastasia参考了古代米诺斯的壁画,在瓷器上画了一个杯子和一个盘子。陶瓷为壁画图案增加了立体空间,把其放在立体的造型上,使得笔韵更加自然和多变。瓷器与图案相辅相成,夺得了满堂喝彩。陶艺为媒,让“讲好中国故事”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让海外友人在艺术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望:立足当下,由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到其他国家

目前,传统陶艺传承基地正在争取进入国家级基地行列。“我们希望拓宽陶艺传承基地的辐射面,由当下主要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到其他国家。”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王凯宏表示。为此,基地将面向全校构建以“在线鉴赏”课程为核心的“陶艺赏析”课程群,以亲身体验、文化解读以及与传承人、艺术家互动等不同方式,让参与的师生更深入地学习和领会陶艺文化。

展示交流

未来,传统陶艺传承基地还计划建设期内主办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通过组织科研队伍、研讨重大理论或实践问题等活动,发挥基地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学术交流的作用。此外,他们还计划与孔子学院重点开展合作,适时与孔子学院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对接工作,通过这扇对外窗口,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大的国际舞台。

中华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广外正在持续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不论是项目的落地,还是面向校内校外的文化传承传播,艺术学院传统陶艺传承基地这支队伍正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担当时代使命,向世界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文字 张甜甜 杨心玥 朱雪儿 陈秋蓉 廖希华 余嘉怡 图片 广外新闻网 艺术学院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西语学院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