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本网讯 11月4日下午,由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书记项目科研论坛之五在我校北校区举行。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秘书长李青教授与周方银教授围绕“非通用语种科研项目的选题、设计及研究方法”发表了主题演讲,并与来自东语学院、西语学院十多个非通用语种的33个与会老师展开了学术讨论。人事处副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谢文新主持了本次论坛。

李青:发挥团队合作优势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李青主要分析了当前非通用语种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思路。她提到,非通用语种的科研发展面临着很多难题,如教学定位多于科研倾向,科研经费不足,文章发表渠道有限等等,但当前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科研重点以及无法发挥科研团队优势。李青通过我校广东战略研究院在申请几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实例说明,申请课题要充分考虑课题的现实性与研究的持续性,舍弃单打独斗式的课题申报模式,发挥科研团队的力量,利用非通用语种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她建议,非通用语种的老师可以把自己的研究优势与我校的战略研究方向相结合,利用“广东走出去”的公共平台,加强跨学科合作,实现我校学术资源的最大化整合。最后她提到,广东省战略研究院目前正在策划“海上丝绸之路”的系列丛书,希望通过书本凝聚力量,让非通用语种的老师们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


李青鼓励参会教师开展团队研究

周方银:每个课题都是对自己的挑战

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周方银教授分享了两个经验:一是当拿到了一个课题后,应该如何去做,二是如何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周围人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关于前者,周方银提出了“要以倒计时的思想做课题”的观点,他认为每个教师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是不进则退的,因此要绷紧学术之弦,不断挑战自己,尽快启动对课题的研究。关于后者,他分享了两点看法:一是学术理论要与现实基础相结合,既坚持学术理论的深度研究,又要把握相关的政策方向。二是每个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与我校正在研究的“海上丝绸之路”相结合,了解中国与对象国的关系,从而把对象国研究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相结合。此外他还提出,在选择课题时要注意课题之间的联系,承上启下,从而避免精力与时间的浪费,同时,他强调要打开自己的学术圈子,珍惜每一次做课题的机会,珍惜每次出席学术会议的机会。


周方银分享做课题的经验

在研讨阶段,参会老师各抒己见,踊跃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问。马来语的谈笑首先发言,他认为非通用语种老师的课题申报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文学、文化方向,也可以和“海上丝绸之路”靠近。他提出的非通用语种的老师不仅仅是“杂家”,更应该成为“专家”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波兰语的茅银辉则分享了如何使自己的项目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融合的想法,以及她理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越南语的陈继华则强调了广外的特色和优势,建议在科学研究上实现“两手抓”。意大利语的臧宇提出,中国不仅要了解外国,同时也应该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了解外国人理解中的“海上丝绸之路”。西班牙语的张志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域范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意大利语的高翔也提出了在研究中要填补中国与对象国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李青、周方银对此一一做了回应。

与会教师各抒己见

本次研讨会在与会教师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已获得我校2014年高层次人才项目—非通用语种项目的申报人表示此次研讨会将有助于他们顺利开展项目,其它参会的非通用语种老师也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术讨论机会和思维碰撞过程,有助于以后他们确定今后的课题申报方向,提高其课题申报的能力和水平。

文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