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编者按:六秩春秋,弦歌不辍。广外自创立之初,便与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事业紧密相连。六十载风雨兼程,学校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与时代浪潮共进。

值此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推出“六秩华章”系列报道,系统梳理一甲子的办学足迹与辉煌成就,深入总结发展历程中的典型经验与创新实践。报道立足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育国际化等维度,全方位呈现广外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湾区建设的使命担当。

甲子轮回,风华正茂;征程再启,未来可期。让我们一同回望这段不平凡的岁月,感受跃动的奋进脉搏。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起点上,广外必将赓续荣光,绘就更加壮丽的篇章。


云山珠水,见证六十载风雨兼程;相思河畔,铭记一甲子科研筑梦。六十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进步交相辉映。从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新时代的跨越腾飞,广外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科研强校之路,实现了科研平台从单一到多元、科研队伍从薄弱到雄厚、科研综合实力从追赶到领先的历史性跨越。

六秩耕耘:科研发展接续传承创新

创校奠基,名师云集启新程

1965年,广外前身之一的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初期设立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四大语种专业,为外语学科科研奠定坚实基础。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暨南大学外语系及外贸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一批全国外语翻译界知名专家相继加盟,为科研队伍注入“源头活水”。这一时期,学校累计完成联合国文件翻译逾300万字,参与《列宁全集》相关俄语资料等国外经典文献译介工作,成为学校早期核心科研成果。

1978年,在王宗炎、桂诗春等学者带领下,在“无主编、无编辑部、无固定地址”的艰苦条件下创办《现代外语》期刊,系统开展外语基本理论研究,总结交流外语教学、翻译实践与教材编纂经验,为学科建设构筑了重要的学术阵地。

《现代外语》创刊十周年座谈会

双校并驱,研教协同拓新局

1980年,广外的另一前身之一广州外贸学院应运而生,成为广东外经贸人才培养与科研的重要基地,与广州外国语学院形成双轮驱动、各展所长的格局,共同书写科研篇章。

这一时期,广州外国语学院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16项、省级重点课题近30项,出版专著60余部、译著140余部,发表论文近900篇,获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桂诗春、李筱菊主持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入学英语科考试标准化改革试验”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学术讨论会全体代表合影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聚焦外经贸领域,于1984年成立国际贸易研究所,1985年创办《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报》(后更名《国际经贸探索》),出版专著教材130余部,发表论文840余篇,获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为广东对外经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整合提质,体系筑基开新篇

1995年,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组建科研处完善管理体系,2001年推行开放式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实施项目投标与“院所合一”模式;2005年出台《科研业绩奖励实施办法》;2011年率先在广东高校中通过教授大会选举产生学术委员会,推动学术权与行政权分离,并推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成为全国较早实施该计划的省属高校之一。

平台布局优化建设。2000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随后陆续建成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翻译学研究中心、粤商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建设一批校级文科基地,初步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科研平台体系。

科研成果实力提升。这一时期,共获国家级项目71项、各级纵向项目57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4项,科研规模与质量同步提高。

靶向攻坚,高质发展领新航

以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广外科研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转变。

科研体制革新。2016年实施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案,2020年推出卓越科研行动计划,确立“四优先”评价导向,扩大二级单位自主权,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为领跑奠定制度基础。

组织模式创新。通过“揭榜挂帅”培育国家级团队,设立青年联合基金助推青年学者成长,实施“一对一指导”“选题论证会”等有组织科研模式,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科研创新效能,形成领跑的内生动力。

科研业绩突破。“十二五” 实现人文社科重大项目 “大满贯”,获纵向项目 855 项,打破追赶阶段的项目局限;“十三五” 项目数与经费分别增长 46.3%、87.2%,实现规模与效益双跃升,为领跑积累优势;“十四五” 以来国家级项目立项数持续稳居全国外语类院校首位,标志着科研综合实力摆脱跟跑态势,在全国外语类高校中实现领跑。

辉煌成就:多维并进,彰显科研品牌特色

量质并举,科研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十年,学校累计获国家级项目485项(含重大项目35项),其中3项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重大项目位列全国第6、广东第1;2025年国家社科年度项目立项28项,全国排名第40,创历史新高;中华学术外译、后期资助等项目立项数多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省部级以上政府科研成果奖127项,2024年首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体系构建,科研平台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历经六十载科研布局迭代,学校精准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术前沿,构建起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治中国与涉外法治建设、国际传播建设的四大科研平台战略支撑体系。从建校初期的单一学科研究载体,到如今多维立体的战略平台矩阵,科研机构建设实现从零散布局到系统集成的格局性跃升。

学校主办的《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战略决策研究》等期刊均入选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引进高水平国际期刊,联合创办《区域国别研究》《大湾区研究》等高水平集刊,形成“四级科研平台+学术期刊矩阵”的完整支撑体系。

特色彰显,优势领域打造学术品牌

《汉法大词典》:2014年,由原校长黄建华教授主编、历时16年编纂的《汉法大词典》正式出版。该词典共2271页、700余万字,为国内最大规模汉法词典,2018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区域研究:持续推进国别区域研究,发布《加拿大发展报告》《中东欧国家文化发展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报告》《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报告》《欧洲移民发展报告》《东盟文化发展报告》等系列蓝皮书。

国际论坛:自2016年起,连续成功举办十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每届吸引近20国智库专家、学者及官员200余人参与,已成为推动智库合作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品牌平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6)

梁宗岱翻译奖:2023年,在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学校设立“梁宗岱翻译奖”,推动文学翻译实践与研究创新,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首届“梁宗岱翻译奖”颁奖典礼

应用语言学奖:2025年,在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学校设立“桂诗春应用语言学奖”,旨在激励后辈学者潜心探索、勇于创新,推动中国应用语言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届桂诗春应用语言学奖颁奖典礼


未来展望:擘画蓝图,开启科研新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外将继续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以高水平科研为引领,深化有组织科研体系,加强跨学科融合与国际化特色,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贡献“广外智慧”与“广外力量”。

文字 雷皓 科研部 图片 雷皓 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