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外,有这样一批青年,他们以语言为基、以志愿为桥,在文化传播和志愿服务领域步履不停。从赛事志愿者到世界论坛,他们把青春身影嵌入跨文化志愿服务的经纬,让每一次语言沟通成为文明互鉴的齿轮,让每一颗“爱志愿”之心化作精神传承的星火,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青年奋斗的华章。
谢雯枝:以精准翻译传达中越共识
谢雯枝,东南亚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大三赴越交换留学。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越南语演讲大赛三年级组一等奖;202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连续三年校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一等奖、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骨干等;在与中国对越友好人士代表见面会和欢迎午宴等外事活动担任现场翻译。

谢雯枝参加竞赛活动
从兴趣到热爱,从尝试到坚定,东南亚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谢雯枝的求学之路是一场与越南语的“双向奔赴”。起初,她只是着迷于语言本身的韵律美。但随着对于越南文化接触的深入,她意识到,尽管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民间却存在着许多认知的偏差。谢雯枝回忆起为越南人介绍广州特色时的情景,当对方理解并产生共鸣的瞬间,她体会到了语言作为破壁工具的力量。“这种文化共鸣的瞬间,让我明确,要将语言优势转化为传播使命。”真正的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调频。
为了更好地通过越南语进行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谢雯枝积极投身于竞赛、文体和科研活动。比赛不仅是竞技,更是创新表达方式的实验室,谢雯枝将“创新与本土化包装”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方式。在“东盟语言讲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中,谢雯枝用越南语介绍中国醒狮文化,力求重构传统叙事模式,以Z时代“新白话”推动共情传播;在“大创”项目建立过程中,她探索在越南传播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中国旅游、留学等介绍视频,辅以越南语的翻译或配音进行文化转码。张张奖状的背后既展现着“创新与本土化包装”的成功,也承载着广外青年对于文化传播的责任与担当。
“如果把社会比作大工厂,志愿服务就是青年人的实习车间。”从博览会志愿者到领导翻译官,谢雯枝始终用志愿搭建起两国桥梁。担任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博览会志愿者期间,负责肉加工产品介绍和推销的谢雯枝,在3天内接待了数百名顾客和展商,成功帮助展商推销产品并完成与香港等客商的翻译推广任务。她认为,助力展商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使她完成了从语言工具使用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蜕变。在准备阶段,谢雯枝积累了大量政治术语,比如“十六字方针”的越文表述,以及午宴所需的常用交际用语。在现场,先前的紧张转化为高度的专注,“如果能用最精准的语言传递两国领导人的共识,就是在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铺路。”这一点,谢雯枝始终牢记于心。
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谢雯枝将当代青年视为文化的“VPN”,她坚信:“每多消除一个文化误解,两国之间对话的桥梁就多一块基石。”谢雯枝号召广外人,以语言为舟楫,以志愿为灯塔,在世界舞台上书写青春篇章。
刘珊珊:在联合国搭建青年赋权之桥
刘珊珊,亚非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学生,联合国印度新德里毒品与犯罪办公室宣传与传播助理,我校第二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志愿者。

刘珊珊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联合国大楼的留影
尼泊尔加德满都的联合国大楼里,齐聚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者们,刘珊珊便是其中的一员。她任印度新德里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宣传与传播助理一职,同时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开展线下工作。
刘珊珊的工作围绕“RiseUp4Peace”倡议开展——这个以青少年和社区为纽带的和平建设项目,旨在通过教育、艺术、体育等多种形式,提升抵御暴力极端主义能力、促进和平文化建设。她将印度新德里的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的工作经验带到尼泊尔,为尼泊尔本地推广项目提供经验分享和策略建议,推动项目在尼泊尔落地生根。
印度和尼泊尔是刘珊珊不同的工作背景,她化身跨国使者,为“RiseUp4Peace”项目带去更多可能。在与尼泊尔工作时,刘珊珊了解到,当地在项目宣传和进度申报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规定,但刘珊珊并未局限于既定思路。她提出多元化的项目概念,建议在尼泊尔采取“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作为行动切入点,从校园入手,聆听孩子们的声音,针对性地设计干预与支持方案。这一建议既符合当地社会实际需求,又具有可行性,得到了团队的认可和采纳,为项目在尼泊尔的开展提供了清晰方向。刘珊珊欣喜地分享工作感受:“在这段跨国协作中,我仿佛成了一座桥梁,把一个项目的经验从印度带到了尼泊尔,这有很大意义。”
回望来时路,从广外走向联合国的路途中,刘珊珊持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厚植,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刘珊珊在广外的学习经历中,印地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通过学习这一门语言,她不仅仅掌握了一种沟通技能,更从中打开了探索这一国度历史、文化、社会的大门。她认为学习外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翻译”和“交流”的过程: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化,不仅是文字转换,更是意义、情感与文化的再表达。“我在广外修印地语,这段学习经历在我后续参与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在南亚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感慨道。在广外的语言学习成为刘珊珊很大的财富——理解与输出的交织。,并持续影响着她的轨迹。
迈上世界舞台,刘珊珊更加坚定“发青年之声”的信念。在联合国组织开展工作时,她着重关注青年赋权话题。“我的上司也不断向我赋权,鼓励我以青年视角去发现和创造。”刘珊珊说道。她希望自己不负期望,为国际组织带去更多青年视角和思维,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
作为广外外语专业的学子,刘珊珊始终认为,广外青年“会语言、懂世界”是在实践中被不断印证的真实写照。“我们不仅拥有语言这一工具,更具备理解世界、连接他者的能力与勇气。”刘珊珊寄语多语言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把中国青年的声音带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真正做到以青春之我,贡献于世界之和平与发展。”
多语言志愿服务队:爱志愿,通世界
广外多语言志愿服务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累计派出25000余名师生,服务超过150万小时,涵盖33个语种,获奖500余项。曾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广东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多语言志愿服务队师生参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事迹分享会
“爱溢全球、志在广外、愿报家国”,这是广外多语言志愿服务队的口号。口号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的“爱志愿”,正是这个团队秉持的初心。该志愿服务队既走在田间地头,积极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传播岭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登上世界舞台,参与重要国际会议和赛事,展现中国青年的形象。
然而,一场大型志愿活动,从筹备到开展往往需要经历漫长周期。通常要经过两到四个月的前期策划,再开展数天至一周的专项培训,志愿者才能正式上岗。据校团委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曹庭春介绍,多语言服务队的前期工作尤为繁琐,需要完成回函确认、合作协商、招募志愿者、志愿者筛选和配岗等流程。此外,大型涉外活动规模庞大,主办方的需求常动态变化,这无疑给志愿组织工作增添了不少挑战。
而这些重要志愿活动的完成,得益于广外多语言志愿服务队的制度保障。志愿服务队建立了高效的管理办法:活动前开展礼仪规范、应急处理等专题培训,活动中让组长监督服务质量,活动后通过总结推文、例会复盘等持续优化。
而这套机制在广州马拉松志愿活动中成效显著。为了满足凌晨5:30到岗的要求,服务队在每个志愿者集中的楼栋安排了一名骨干志愿者负责提醒,以确保志愿者的准时到岗。天色还不亮,一行人就离开宿舍,搭上了前往志愿活动现场的大巴。为了鼓励大家带着饱满的精神开展工作,志愿队还贴心地准备了早餐。保证大家精神饱满地奔赴各自的岗位。
一次马拉松比赛中,一位日本选手因小票未打孔而无法领取参赛服;面对突发情况,多语言志愿服务中心团支部书记吴心仪迅速来到日本选手身边,帮助他解决了问题。这段经历成为她的生动实践课。她发现,志愿服务中的真实场景,如在大型会议或赛事中服务外国友人,能让志愿者能接触到更鲜活、地道的语言表达。
广外志愿者凭借过硬的语言技能,在多场大型活动中获得高度评价。在世界少年儿童发展论坛的志愿服务期间,广外多语言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表现出色,还与外国青少年及其父母一起合照、畅谈生活趣事,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友好氛围。回味在志愿服务队的每一次经历,曹庭春感慨道:“志愿服务,就是一趟共情的人生马拉松。”志愿服务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让广外学子在实践中磨砺成长。用语言架桥、以行动报国,广外青年用实际行动清晰传递兼具中国温度与全球视野的青春频谱,让中国声音在文明互鉴中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