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编者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4月20日是联合国中文日,该节庆的设立旨在倡议多种语言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为展现广外师生在促进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广外新闻网策划“文化交流使者”专题,陆续推出三篇报道,聚焦广外师生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绽放的光彩。

孔子学院公派教师苏春跨越三大洲,以坚韧与热情在异国他乡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收获累累硕果;孔子学院公派教师万婧,在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用创新教学点亮学生心中的中国情;俄罗斯留学生陈星乐在十八载的中华文化浸润中,从语言学习者成长为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她们用行动诠释着文明互鉴的深刻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让我们一同走进她们的故事,感受广外力量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魅力,激励更多师生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万婧,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国际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2023年9月,万婧作为国家公派教师,就任于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撰写了《中华文化在葡语国家的精准传播》等研究报告。

图片1.png

万婧(左一)与学生在一起

因材施教的多元课堂

作为传播学博士,万婧一直都对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保持着高度的学术敏感,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孔子学院招聘公派教师,她真实地感受到理论与实践间的引力:“与国际友人面对面交流,不仅能验证学术思考,还能发现文化传播中的实际问题。”怀揣这样的初衷,她报名参加了选拔,启程前往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

初到孔院,万婧便以饱满的热情迅速进入状态。她向院长请教海外工作经验,与同事研讨文化课程设计,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教学灵感。面对多元学生群体,她深谙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精准把握不同学生的需求:为热衷了解中国当今发展面貌的学生讲解外卖、共享充电宝、网约车等生活话题;为渴望前往中国求职的学生制定外贸、教育、医疗等主题的教学方案,聚焦实际工作生活的语言需求,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万婧在课堂教学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万婧制定了更系统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对于中小学生,她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通过生动的例子、有趣的故事和互动游戏,以动作、图像等直观方式辅助记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发和保持他们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兴趣。而面对学习速度相对较慢的老年学生,她则采取多次重复的方法,帮助其巩固旧知识再循序渐进地引入新内容;同时充分挖掘老年人丰富的生活阅历,邀请他们分享吃老北京火锅、逛古玩市场等经历,锻炼中文表达能力。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不仅听得津津有味,也更愿意开口交流。

严格但善于鼓励的教师形象是万婧留给学生们的深刻印象。在 HSK 考试备考阶段,她针对每个学生的汉语水平测试报告,逐字逐句分析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示范和辅导。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表达中的错漏,她常常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尽量复述整个句子。一套练习题下来,往往比简单过一遍多花三四倍时间,但效果显著。她深知学生的态度和信心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临考前总会精心撰写加油邮件,为学生送上暖心祝福。有一位学生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三个孩子,每周只能上三个小时汉语课,万婧不断鼓励她:“你很棒,我为你骄傲”,在她的鼓励下,这位学生下定决心报名考试,并取得了 197 分(满分 200 分)的优异成绩,激动地说:“老师,我真的让你骄傲了!”

以语言为钥匙打开跨文化交流之门

湿冷的波尔图雨季,万婧感受到异国生活无处不在的挑战。陌生的语言、迥异的生活习惯、文化符号的不同理解……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她在碰撞中找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钥匙,也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异国土壤中悄然发芽。

葡萄牙语的学习与使用是万婧突破的第一个挑战。尽管用英语沟通和教学没有太大的阻挠,但当地人的日常交流更依赖葡语,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和开展教学,万婧开始自学葡语。“我的葡语停留在基础水平,很多音节不会发。”但她并不气馁,抓住一切机会尝试与学习。一次课堂上,因找不到合适的英文表达,她情急之下蹦出几个葡语单词。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不仅很快理解了她想表达的含义,还热情地帮她纠正发音,课堂气氛瞬间被点燃。这次经历让万婧明白,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尊重的象征,是拉近不同文化距离的桥梁。此后,万婧进一步燃起学习葡语的热情,“我努力用葡语与当地人交流”,从超市购物到餐厅点餐,她都尝试先用葡语沟通。这种努力换来了真诚回应——当地人开始好奇万婧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甚至向她学习中文的“你好”和“谢谢”。

万婧在中秋晚会上即兴舞蹈

异国他乡,微小的生活细节与温情瞬间亦可温暖人心。在波尔图度过的第一个冬天,邻居敲开万婧的门,递来四盒感冒药:“担心你语言不通,买药不方便。”接过感冒药的她眼眶湿润,激动地邀请邻居来家里喝茶。渐渐地,邻居家的壁炉边多了一个中国人的身影,她常眉飞色舞地分享中国故事,邻家大哥是个中国功夫迷,他兴奋地说:“有一天我要去佛山看看!” 春节时,她包了饺子送去,孩子们好奇地捏着面皮,大人们则对饺子的寓意津津乐道,从此,葡萄牙的鳕鱼餐桌上增添了一份中国味道。

精准传播描绘文化交流图景

2016年,她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研究》。媒介生态的颠覆性变革与AI技术的渗透,带来了新的时代命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应如何创新?深耕海外教学一线的万婧,以“文化细微触达”与“精准传播”交出了独特答卷。

作为传播学学者,万婧力图在实践与理论间架设桥梁。她提炼出“精准传播”的四条准则:充分提炼中华文化精髓并用恰当方式呈现,换位思考预判受众心理避免冲突,主动寻找文化共鸣点与共同话题,遇到误解及时溯源并解决问题。

“中华文化传播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一个符号、一个细节就能成为传播的起点与共鸣的契机。”农历蛇年时,万婧发现葡萄牙学生对中国的“蛇”形象既好奇又困惑。西方文化中,“蛇”这一意象带有“危险”的隐喻,鲜少有人知晓其在中国生肖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于是,万婧以“蛇”这一生肖为引,阐述其意涵,并延伸至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我想告诉他们中国人其实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消除部分人眼中的误解和偏见。”恰逢舞剧《白蛇传》在里斯本东方博物馆上演,万婧曾讲述的白蛇青蛇故事正好派上用场。一位学生在散场后感动落泪:“原来白蛇的爱情如此动人!”

以“精准传播”为轴,万婧将文化浸润的半径拓展至更广阔的时空。每周日,一场横跨欧亚的直播联动着无数葡萄牙家庭——镜头穿梭于北京胡同的烟火气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感之间,广式早茶的蒸腾热气与地坛公园的苍翠古柏尽现。这档名为“Experiencing China”的中华文化传播公开课,由万婧与孔子学院团队共同打造,以第一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感知当代中国。

为呈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万婧在直播课程筹备中倾注心力: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制定详细拍摄攻略、多次提前实地踩点、精准计算中葡时差以优化直播时段。这份细致最终化作镜头里的生动图景:当广外食堂窗口展示着优惠且种类多样的菜品时,弹幕瞬间被“不可思议”刷屏,不少学生更是表示希望前往广外参加夏令营;广州地铁里流淌的普通话、粤语、英语三语报站声,引发学生惊叹“这非常人性化!以后去广州旅游就坐地铁,不用担心迷路,还能练习中文呢”;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展馆镜头,让不少职场人向珠海、横琴的企业投递简历。“我们给国际友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感受到在中国旅行、工作、生活的便利和乐趣。”看着后台激增的互动留言,万婧感慨道。

2024年12月7日是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五周年的日子,万婧见证了这个重要时刻。她表示:“在院长的带领下,我们正在推进新闻学院及中文学院与孔院的合作项目,为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储备人才。”日复一日,万婧身体力行地探索海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让更多国际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绚丽多彩,让跨文化沟通跨越语言的鸿沟、挣脱文化差异的束缚,搭建起一座座坚固且温情四溢的桥梁。

文字 曾昕 赵文梓伊 罗思源 图片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