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编者按:六月广外,凤凰花开,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次送别时。在这四年,砥砺奋进的广外学子们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在历练中收获成长,在相处中收获友谊。四年很短,转眼间就要和熟悉的一切说再见;四年很长,点滴的记忆都将萦绕在心头,成为一生珍藏的美好记忆。

在这个毕业季,我们看到奋发进取的广外学子们有些在求学的道路上更接近心中的梦想;有些拿到了心仪的offer,精神抖擞地准备迎接职场的挑战;有些在各类赛事中磨砺意志,在志愿活动中承担奉献,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广外新闻网策划“毕业季”专题,记录广外学子毕业时想要吐露的心声,与大家分享。祝福毕业生们乘风破浪,不负韶华,创造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


有人说,大学四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四年大学生涯,你也许会遇到让你受益良多的师长,也许会遇见相互鼓励、共同成长的挚友;自离家之后,你也许会更深刻地体悟到家的温暖,也许会在独立生活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毕业之际,让我们一起翻开毕业致谢的那一页,再次真挚地对他们和自己说一声感谢。

老师:授予我们平等、开放、独立的智慧

步入大学之后,我们与老师的距离似乎变得遥远了,不再有走廊上巡逻的教导主任,也没有了全天陪伴左右的各科老师。但我们也发现,我们与老师的关系似乎更紧密了,他们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将会伴随整个人生的启发与智慧。

来自中文学院的施岳宏即将前往上海大学攻读创意写作硕士,他在论文致谢中感谢林炜娜老师给予自己一次又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无论是实践周的写作训练营,还是55周年校庆典上礼诗歌朗诵的文本创作,林老师一直在鼓励他积极争取机会。“可能这些帮助在老师看来是一视同仁、是分内之事、是举手之劳。但对于我而言,作为身在其中的受益者,这些帮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林老师的帮助坚定了他追逐梦想的步伐。

施岳宏(右一)与老师同学合影

能遇到袁媛老师,对于商英学院的骆嘉雯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从大一综英课堂到读研导师选择,袁老师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都给予了她恰到好处的帮助,她也主动选择了袁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邱泓坦言:“双向互选的时候我很不安,因为我想选的导师太‘热门’了”,但她至今记得“当导师径直走向我时,语气里的欣赏与肯定给了我很大的自信。”除了专业教师,她还感谢新闻社的老师们给予了她施展抱负的机会。师生间的双向奔赴是老师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也是学生对老师付出的信任。

李嘉瑶(三排右四)与老师同学合影

中文学院的李嘉瑶在毕业致谢中写道,“感谢在中文学院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每一堂课对于自己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平等、开放、独立思考。”老师们授予学生激情、浪漫和独立思考的智慧,倾心相待,学生们怀揣着老师们的祝福与期盼,奔赴下一站山海。

舍友:带给青春轰轰烈烈的感觉

很多人都说,大学里很难交到知心好友,大家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在忙碌。但幸运的是,我们与日夜相伴的舍友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充满着快乐的回忆。

“所有的故事从推开一扇门开始,310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于李嘉瑶而言,在15栋310室四年的寝室生活是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2018年9月的初遇,令人期待又紧张。室友黄雨欣回忆道:“大家都有着不同的爱好,只有我是二次元爱好者。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玩不到一起,慢慢地相处下来发现大家都很可爱。”在没有疫情的时候,310宿舍每个月都会出去团建,还登顶白云山拍摄了属于310寝室的小视频。

310宿舍合影

骆嘉雯感谢336宿舍为自己带来的感动。宿舍一群人齐心协力做好一件事情,或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这些都激发了她前进的动力。本以为四年的大学时光会在平淡中度过,却没想到舍友“给了我一种青春原来是如此轰轰烈烈的感觉”。

一起去泡图书馆,争论着小组作业,在期末周深夜复习,开着“三点睡五点起”的玩笑,这是李嘉瑶所在宿舍的常态。除了相互督促学习,四年间,舍友们还一起度过扛着棉被到楼下草坪晒太阳的日子、早课去饭堂打六杯豆浆的日子以及“偶尔温馨得想偷偷落泪”的日子。“感谢能够与她们共处一室,庆幸自己遇见了积极上进的她们。”毕业致谢中,李嘉瑶真诚地感谢这份相遇。千年前,苏轼作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然毕业意味着分离,大家将各自星散,但那些美好的生活片段依旧在记忆中缤纷着。

父母:让我们在爱的包围中成长

法学院的刘烨在毕业致谢中感谢了父母:“父亲作为老一辈法律人,迄今仍怀着对法学的一片赤诚,母亲也坚守着她引以为傲的事业,所以我是幸运的,从一开始看见的便是这富有的、有趣的饱满深意的法律世界。”出身于政法背景家庭的她,从小浸润在有法律知识熏陶的环境下,认识的第一份职业便是法官、律师,不免对此产生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烨保研到同济大学的知识产权与竞争法方向。她回想起去同济大学考试的经历:凌晨一点抵达上海,三点到达酒店,六点就得起床前往考场。时间紧迫,她感到非常疲惫,父母却似乎比她更信任自己:“把这次考试当作一个开阔视野的机会就好,不要去想任何的结果。自在地去表达自己,展现自己,让大家看一看广外的学子有多优秀。”父母的话让刘烨重新调整好自己,以一种非常正面的心态去面对保研考试。

刘烨与家人合影

邱泓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十分有爱:“没有回家的日子,父母会给我发一些家里有趣的照片。”母亲常说自己没有足够大的本事为邱泓的理想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邱泓却认为,父母的支持与认可是最好的帮助,因为有了这份牵挂,她才能更加努力前行。

李嘉瑶想要感谢的家人,还有已经逝去的爷爷。爷爷一生活得忠正善良,曾坚持骑单车载送她上学两余年,每路经报亭也都会为她买下漫画书籍。“虽再无法见到他,但他对我的引力始终存在。”她在致谢中动情地写道。

邱泓与家人合影

中文学院的李锦丽在毕业致谢中感谢父母与哥哥和她一样认真地对待这次毕业论文,努力地帮助她寻找适合的调查对象的同时,也给予了她宽慰。家在广州的骆嘉雯提到,父母总是尽自己所能保证她的生活质量,学习累了的时候,家总是那个可以随时回去休息的地方;而家在浙江台州、来自经贸学院的王灵灵则表示,尽管身处异乡,情绪低落时永远能得到家人的鼓励,家一直是她最温暖的港湾。家人总在无形中给予他们爱与支持,细致的照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那以身作则的教导,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中不断成长。

自己: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我还要感谢挺过了崩溃时刻并选择乐观的我自己。如果可以,我想要越过时间洪流,站在那个19岁女生面前,跟她说,你会在三年后保研到想去的那所学校,你会懂得爱与感恩。谢谢自己,一直在尽力地对我的人生负责。”伴随着午后日光,李嘉瑶在家中写下了这样一段细腻动人的毕业致谢。

临行匆匆的毕业季,如果有机会能让你对那个从四年前青葱懵懂模样走来,到如今意气风发离开的自己说一段致谢,你会说什么呢?

刘烨大一便下定决心读研,在法学专业深耕。她回想一步步做好大学四年规划、最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学术研究方向的这一路,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无悔的“以谦恭之心躬耕学术之壤”。而大三才敲定考学科英语方向并最终成功上岸的骆嘉雯说:“坚定自己的目标吧,不去管别人已经取得了什么成绩,只管埋头前进。然后你会发现,当你站在彼岸时,所有人都在祝贺你,而这条路也没有这么难”。

刘烨获广外“十佳青年”称号

邱泓回忆起两次在模拟发布会现场听到夺冠消息的高光时刻,和临近毕业,实习与论文两头顾忙得脚不沾地的自己,她从容道:“上不可抛理想,下不惧与人争,感恩自己四年以来的每一次奔跑和跳跃,能够积攒足够的自信与经验,去见识校园之外更广阔的世界。”历经校园与社会的摸索和挑战,如今她向自己的新闻理想更进一步。

成长的路上有踌躇、有迷茫,然而当我们回头望时,我们已经在坎坷摸索中走了很远的路。在广外的四年学习生活中,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从身边的朋友、师长、家人中获得支持与鼓励,在浩瀚学海与社会实践里追寻梦想与未来,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硕果。

盛夏六月,是充满憧憬的时节,也是即将道别的时节,一句感恩,一纸致谢,道不尽过往,诉不尽情谊,但回首来时路,忆起曾经的人和事,心头总会泛起一层层温暖的涟漪……

文字 苏映绮 卢可芯 张帅 黄梓琪 图片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