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编者按 自2006年在日本札幌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我校已经建成了6所孔子学院(课堂),先后派出十余名中方院长赴任。这些孔院中方院长响应国家号召,以职业的抱负挑起了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任。他们有的不惧条件艰辛,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播撒在1.7万公里外的土地上;也有的在异国他乡开拓事业,一砖一瓦搭建起孔子学院的校舍。他们把学术理念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在海外的三尺讲台上写下华夏文明的万里情谊。本网推出“最美孔院人”系列报道,讲述其中5位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海外经历和动人故事。


彭启贵系我校商英学院副教授,为响应传播中华文化的号召,他毅然提交了担任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申请书,2014年来到秘鲁。在过去的6年中,秘鲁早已成为了他第二个家,他将中华文化以趣味十足的方式传递给了他在秘鲁的“家人”。

彭启贵(右四)带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

“是责任感鞭策我不断前行”

清晨六点,天色刚亮,大部分人还梦中,彭启贵习惯早起,开始筹备一天的工作。对于身兼管理、教学、沟通协调等工作于一身的中方院长来说,一天的工作总是忙碌又充实的。每天的工作除了日常教学,还需要完成繁琐的行政工作、人事管理,以及联系驻外机构和商会等等。也就是一个人兼任了院长、教师、行政秘书、人事、公关等多方面的工作,这样庞大的工作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耐力来完成。

人们常说,第一印象最为深刻。对于彭启贵而言,刚赴任的诸多挑战给他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刚抵达秘鲁时,高原反应、水土不服都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扰。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应,还遇到了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语言上的障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英语在秘鲁的普及率较高,其实不然。如果在当地不会使用西班牙语,简直就寸步难行。打个车,办个电话卡都困难重重,更不用说文化上遇到的困扰了。彭启贵笑言,“初到秘鲁是有些不习惯,因为平时与人见面和告别时,都要热情拥抱贴脸,不然就会被当成不礼貌。”

对彭启贵来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虽然也曾有过退缩的想法,但国家的重托、大学的信任和老师们的期待给予了他使命感和责任感,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勇气也鞭策着他不断前行,让他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并融入当地的环境与文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不同文明的碰撞,可以激发绚丽的火花”

2019年,彭启贵所任职的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共开展大型文化活动10余次, 参观的人达数万人。除了传统的节日活动,如中国春节文艺表演、汉语桥比赛、大学成立纪念游行、大学开放日、国际教育展外,10月举办了同庆“三节”大型文化活动——国庆、孔子学院日和秘鲁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在庆祝阿雷基帕建市479年之际,专门邀请了到访的电子科大的艺术团及四川成都的文化公司的艺术家加入孔子学院的花车巡游及表演,盛况空前。9月和10月分别在孔子学院和大学校园举办了“天地与人,谐然共生——美丽中国”图片展。

中国驻秘鲁大使馆文化参赞贺踊(右二)出席美丽中国图片展开幕式

在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形成了免费中国文化课制度。每期开学后第二周开始,每周五上午8点到12点为学生和市民免费开设中国文化课程,仅仅是2019年就开设了诸如中国舞蹈、中国歌曲、中国书法、中国国画、太极、剪纸、乒乓球等课程,吸引了数百名学员报名学习。此外,从2019年3月开始,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还为大学在校生开设了两期太极和乒乓球体育选修课,有近400人报名学习。

不同的文明之间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思维和灵感的火花。彭启贵表示,相比起单纯地赴外留学、访问,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让他更深入地融入了当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这让他更为深刻地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异同,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也内化成他工作时的动力和灵感来源。

孔院师生参加阿雷基帕建市周年庆花车游

“分享中国文化,我感到非常自豪”

对于彭启贵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来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孔子学院的平台不仅实现了传播、分享中华文化的理想,中方院长的工作也很适合他的专长和性格。“我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是主攻语言文化专业,又有多次国外研修经历,喜欢不同的文化体验,更容易接受包容文化差异。”看着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成功申请奖学金的人数逐年增加,看着当地民众孔子学院的了解和认可不断加深,看着师生们对孔院的喜爱不断增强,看到合作大学及汉办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彭启贵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成就,他感觉自己非常幸运也非常自豪,幸运是因为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自豪是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孔子学院变得越来越好。

彭启贵(前排左五)带秘鲁孔院夏令营师生攀登长城

彭启贵在他任职孔院中方院长的感悟中写下:这一职责承载的既是家国情怀之梦,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尝试和挑战。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披荆斩棘、寻找意义的征途,那么成为孔院的中方院长则是其中一个波澜壮阔、负重前行的选择。

 

文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