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南粤大地涌现出一大批躬耕教坛、坚守初心的优秀教师,他们以匠心育桃李,以爱心暖人心,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育的华章。我校王树春、王艳、陈多友三位教师被评为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并获表彰。本网特推出“南粤优秀教师”系列报道,聚焦广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故事与实践智慧。
他们或走在国内小语种教育前沿,推动科研创新平台与技术的发展;或深耕国际经济安全与财务管理的教育与研究;或专研国际政治领域,引领学生了解国际政治风云。他们的事迹,是教育初心的生动诠释,也是新时代教师精神的缩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同时也向每一位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教育者致敬!
王树春:33年勤耕耘,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王树春,中共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政治系二级教授,法学博士,教龄33年,长期深耕国际政治领域教学与研究,主攻俄罗斯问题方向。他主讲《国际政治学概论》《俄罗斯问题研究》等课程,独创多模块一体教学法,所授《俄罗斯问题研究》获评国家、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校级教学名师,多次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及“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

王树春
在广外的国际政治课堂上,总是能看到王树春忙碌的身影。他语调沉稳却满含热忱,从冷战后俄罗斯外交格局,到当下复杂的国际关系热点,总能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案例,引领学生推开国际政治研究的大门。自1992年踏上讲台,33年光阴流转,他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
2002年加入广外后,王树春先后在多个学院任职。从法学院到国际关系学院,再到如今的区域国别学院,他见证并参与了学校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壮大。他坦言道:“我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所学传递给渴望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学生们。”王树春多年来始终扎根在教学一线,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在《俄罗斯问题研究》课上,他独创了“时事分享-专题报告-挑战老师-观点阐述”多模块教学法,让课堂成了思维碰撞的“竞技场”,学生们受益匪浅。这门课不仅先后获评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还在2021年作为广外唯一代表斩获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三等奖。
“搞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尤其是国际政治领域,得跟着现实走、贴着需求干。”谈及科研,王树春的语气中多了几分严谨。近五年,他牵头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的34篇核心期刊论文里,有7篇用俄文撰写、1篇用英文撰写,“用国际学界能看懂的语言讲清中国视角下的俄罗斯问题,这是我的一点坚持。”多年来,王树春始终保持谦逊,专心于专业领域的深入。他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等8项课题,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2篇,多次获科研奖项;近5年撰11篇决策咨询报告,4篇获中央及广东相关部门采纳,还牵头组建科研团队、成立广东首家俄罗斯研究中心,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
在广外的校园里,王树春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养分,将家国情怀融入学科建设的脉络,不仅成为了国际政治学科发展的推动者,更成为了学生心中“有温度、有热度、有担当”的引路人。这份跨越三十余载的教育初心,至今仍在课堂与科研的沃土上,焕发着蓬勃的力量。
王艳:经纶深处计天下
王艳,中共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院长,会计学博士,教龄12年,长期深耕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数据安全、经济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及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会计审计的教学与研究,主攻数据资产价值安全与财会监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国企民企协同高质量发展两个方向,其长期负责并讲授的《中级财务会计》获评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和本科生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她曾荣获财政部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称号,现任财政部第五届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多次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及“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

王艳
访谈中,王艳多次提到“用科研反哺教学”。她主持的科研课题,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制创新和实践路径研究》《数据资产安全与财会监督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会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研究》《企业数据资源审计研究》等,屡获省级和国家级的奖项。但比起这些荣誉,王艳更看重的,是如何让这些科研成果走进课堂。
“当我的论文《中国式管理会计体系变革:从数据要素到数据资产》发表在《管理世界》后,基于香港认可内地制定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与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这一重大事件,我请来上市公司企业家走进本科生课堂,与我一起讲授“A+H”股上市公司数据资源“入表”的企业战略和会计原理。课堂上,看到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这么晦涩的知识,我真高兴啊!”王艳与记者分享道。
比起借贷分录下的数字逻辑,王艳更希望学生能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战略意义。2024年,担任国家安全研究院院长后,她更致力于跨学科融合,牵头广外与南方电网能源研究院共建“数据资产安全与财会监督联合实验室”,为《中级财务会计》《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课程提供更加坚实的科研保障,让会计学和数据安全、国家安全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会计科研人才。
作为“优秀本科生导师”,她始终秉持“个性化培养”的理念,为每位同学精心打造研究方向与学习计划,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她鼓励学生们直接投身科研项目,从文献梳理、数据收集到模型构建,陪伴他们扎扎实实走完科研的每一步。近年来,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多名本科生在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等重要平台上发表成果,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她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倡导学生们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尝试。在她的带领下,同学们积极投身“三下乡”“创新创业”等实践项目,还尝试参与运营慕课和虚拟教研室,全方位体验学习实践的各个环节。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走向社会,她多方奔走,为同学们开拓实践学习空间。2021年,王艳申请的“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成功获批,为广大学子创造了更多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和优秀企业实习的宝贵机会,让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目前,王艳正依托其主持的广东省教育厅人才专项项目《“新文科+数字化”会计人才自主培养计划》,与世界名校合作推进“会计+人工智能”硕士生项目。
王艳的辛勤付出感动了学生们,她的学生感慨地说:“王老师的办公室对我们永远敞开,无论我们在学术上遇到困惑,还是在生活中碰见烦恼,她都会耐心倾听,给予我们最贴心的建议。”
多年来,王艳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知名高校与企业,许多人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不少已经成为业界的骨干力量。回首往昔十二载,王艳依然坚守在教学与科研一线,坚定诠释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她的故事与贡献,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在学术与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陈多友:坚守三尺讲台 绽放师者初心
陈多友,中共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译审,文学博士,从教36年,始终扎根外语教育与研究一线,长期专注于日语语言文学及区域国别学的教学与学科建设。他主讲《日本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赏析》《日汉汉日互译》等课程,承担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任务,出版教材7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政府采纳。在教学改革方面,他担任全国唯一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他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及各类竞赛大奖。其所授课程与学科建设成果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并曾获“校级教学名师”、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陈多友
在广外的课堂上,陈多友总能用他沉稳的声音,将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经典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连。文学并不只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师生之间有温度的对话,他主讲的《日本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赏析》入选省级一流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作为广外首批名誉院长,他始终走在学科建设前沿——牵头成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主持建设全国唯一的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并在教育部亚洲校园项目中担任秘书处首席顾问,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三十余年孜孜以求,他用实际行动回应了那些沉甸甸的荣誉: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颁发的“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称号,以及日本国际人才・科技创造协会“协同发展奖”。
自1989年踏上讲台以来,三十六载春秋,他每学期承担的课程多达六门以上,仅2023年就完成394.4个课时。无论是在讲台上点亮学生的眼神,还是在赛场边为选手鼓掌,抑或在深夜伏案批注的那盏灯光里,他始终以赤诚之心守护教育事业,见证并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作为本科生班主任,他定期召开班会,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所带班级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均表现优异。在硕士培养中,他常在图书馆与学生探讨研究计划,逐字逐句修改论文,在他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也有人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对博士与博士后指导中,他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在期刊发表论文,在各类学术活动中与国内外同行展开交流。无论是在课堂上、图书馆的讨论桌前,还是在“人民中国杯”国际大赛赛场,都能看到他与学生并肩学习、共同探索的身影。
在潜心教学之外,陈多友始终怀揣着更宏远的教育理想——推动学科建设和平台搭建。他牵头成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让国内外学者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交流舞台,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唯一)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勇敢尝试数字化教学改革,打破地域壁垒,让更多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他还主导建设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都进行了系统革新,推动广外日语专业在全国率先树立起标杆。
而在更宽广的视野里,陈多友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战略。他深知小语种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开设10个亚非语种专业,并助力设立区域国别学研究博士点,为国家培养紧缺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作为教育部“中日韩亚洲校园”项目中方创始人,他承担起促进三国教育交流的重任,担任教育部亚洲校园秘书处首席顾问。
在丰富教学与人才培养实践的同时,陈多友在科研领域也成果斐然。三十六年来,他笔耕不辍,现已出版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11篇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纳,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对于丰硕的教学成果,他总是归功于团队与时代的机遇,如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等。正如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总是相辅相成,互相成长的,人与人的相遇需要缘分,教与被教也也充满了机缘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