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25日,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联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英国华威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英国利兹大学、英国雷丁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越南顺化师范大学和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共同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5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国际会议厅举办。来自中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越南、西班牙等国家147所高校的近600位大学生及特邀专家参与论坛。本次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直播参与人数近7000人。

线下会议现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葛小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创始人、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理事长、英国国家学术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张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纪彬,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革新,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副教授孙艳萍,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加林·提哈诺夫(GalinTihanov),韩国高丽大学数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日本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教授郑炳浩(Byeong-Ho Jung),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副教授潘碧华(PikWah Fan),越南顺化师范大学博士阮英民(Anh Dan Nguyen)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张欣主持。

葛小月致辞
在开幕式致辞中,葛小月向国内外嘉宾、青年学者及论坛发起方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团队表示诚挚欢迎与感谢。她指出,本届论坛聚焦“AI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这一核心议题,深入探讨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伦理挑战,通过构建跨国界、跨代际的学术对话平台,为青年研究者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交流机会。面对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变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始终秉持“全人教育,分类卓越”的办学理念,将技术赋能与人文底蕴有机融合,将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积极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葛小月表示,广外愿与全球高校、学者及学子携手,共同书写“AI与人文共生”的崭新篇章。

聂珍钊
杨革新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重构人文研究范式,学界亟需重新审视“文学何为”这一根本命题的当代价值。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的“紫金港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历经六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学术路径: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核心方法论,贯通跨学科研究视域,系统考察中外文学经典;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建设、思政教育创新与学术能力培养三维体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构建全球学术共同体对话机制,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论坛实践成果表明,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为数字时代守护人文精神提供理论支点,更通过算法伦理、智能叙事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为人文学科开拓出创新性发展路径。这种立足经典阐释、面向技术变革的研究范式,正在重塑文学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学术坐标与社会价值。

杨革新致辞
加林·提哈诺夫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未来发展,特别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学理论的深远影响,具有跨学科研究的重要价值。他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在国际学术界日益受到关注,也逐渐成为东西方学界的重要学术方向,彰显了人文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与跨领域融合。同时,提哈诺夫高度评价大学生群体在文学研究与理论创新中的热情与贡献,认为青年学者在推动学术前沿和理论深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哈诺夫期待通过本届论坛,参会者能够在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中激发新的创见与灵感,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进一步推动该领域在全球学术舞台上的拓展与深化。

加林·提哈诺夫(Galin Tihanov)致辞
郑炳浩在致辞中指出,聂珍钊教授团队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论创新,尤其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范式构建方面,为亚太地区多国青年学者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值得注意的是,依托高丽大学数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中韩研究联盟已成功搭建了周期性学术对话平台。三次国际论坛的举办不仅促成了32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特色实践项目。针对当前数字技术引发的认知革命,郑炳浩特别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在算法治理时代中的独特价值。他诚挚邀请学界同仁参加由中韩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讨会年会”,共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郑炳浩致辞
专家主题报告环节由孙艳萍主持。张欣、潘碧华、阮英民分别围绕“数字人文视域下铁凝小说的情感书写研究”“马来西亚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越南的传播”等主题展开前沿探讨。
学生代表主题报告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刘胡敏和教授郑杰共同主持。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张艺颖、浙江大学博士刘扬、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许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戴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李鹏山、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戴思晴、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姚汶杉、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博士巫晓阳分别作主题报告。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方开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苏晖、浙江大学教授高奋、南开大学教授刘英、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芙蓉、兰州大学教授张同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尚必武等八位资深学者分别进行总结和评议。
在分组讨论环节中,500余位大学生分42个小组,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与文本分析、伦理选择与经典文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科学选择与科幻文学、未来人文与文学批评、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英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日韩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世界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跨学科与跨媒介研究、叙事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外戏剧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等14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来自校内外22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
大会闭幕式由纪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成团共同主持。来自校内外21位分组讨论大学生主持人代表,就各组发言情况进行汇报。孙艳萍在致闭幕词中指出,学术进步不仅依赖于理论的深耕细作,更应放眼全球,胸怀天下。本届论坛紧扣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回应了全球学术共同体的需求,贡献了深刻的智慧与洞见。在技术日益冲击人文学科的背景下,我们既要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风险,也应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于人文学科之中。本届论坛的主题正是对技术进步对文学领域冲击的回应,同时揭示了数字时代文学研究所承载的伦理使命。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渗透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我们亟需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深邃洞察,明确其学科边界,审视其内在价值,探索如何在此过程中保持学术的独立性与伦理的严谨性,这也是本届论坛的核心意义所在。

本届论坛搭建起跨国界、跨学科的学术对话平台,推动来自世界各地高校学子围绕14个议题展开思想碰撞,促成中英韩等多国学者就文学伦理学批评与AI技术融合形成研究共识,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更通过专家报告与分组研讨,将聂珍钊教授团队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推向国际,助力越南、马来西亚等海外学界构建本土化研究路径。此外,论坛为广外“未来人文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积累了跨学科研究经验,持续赋能全球人文研究在AI时代的范式革新。
本届论坛中我校教师担任主题报告人及评议专家近20名,学生参与主题报告与分论坛研讨30余名,担任学生志愿者10余名。广外大学生提交会议论文并经专家评审录用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