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栏赛道上的咬牙冲刺到羽毛球馆的默契击掌,从绿茵场的战术复盘到健美操馆的托举定格,169名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中编织着破茧成蝶的故事。这里有初征者以伤痛为阶梯攀越极限的倔强,有老将以经验为薪火重燃赛场的执着。当翻新的橡胶跑道烙下全新足迹,当深夜场馆的灯光照亮加训身影,属于广外健儿的集结号角此刻吹响——他们蓄势待发!
从寒冬到初夏,是数千小时的淬炼与积淀。为了即将在五月打响的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广外学子早早点燃了备战的火种。让我们一同聆听背后汗水与坚持的故事。
七训三练,见证数千小时的磨炼与蜕变
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汗水悄然浸润时光,无数次咬牙坚持的瞬间,悄悄定格下选手们备赛的成长,默默雕刻着拼搏的模样。
对于大学后才接触跨栏、首次为校出征大运会的田径队成员阮博文来说,这段时间的训练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冬训的积累体能和基本素质锻炼,到开学后的速度和强度转换训练,再到最后一个月进入到心理和饮食上的赛前调整、比赛模拟。不同阶段的训练内容中,令阮博文印象最深刻的是寒假一次力量训练后的变速跑。本就已经近乎力竭的他在还剩一两圈的时候,是坚持的信念,支撑他撑下来。正当他准备减速时,他发现身边的队友同样地汗流浃背,但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速度前进,看着身旁仍在坚持的他们,他一咬牙也硬撑着跑过了终点。

阮博文跨栏省赛照片
除了要经历一次次挑战极限的训练外,突破瓶颈期也是每个运动员备赛中的必经之路。曾有一段时间,阮博文的400米一度卡在54秒无法再进一步,在教练的总结分析下,他意识到根本的问题在于他核心力量训练的缺失和栏上技术的不够成熟。于是,泡健身房成为了他的常态。从卷腹、俄罗斯转体,结束后再接上几组大力量的深蹲、半蹲,再到不厌其烦地重复训练跨栏的前腿的主动下压以及第一个栏的衔接……“最后跑完整个训练计划的时候,感觉很有成就感,突破了极限,突破了自我,整个人身体素质又往上强了一截。”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反复的针对性练习后,他的成绩在训练和比赛中一点点向前,冲破了54秒大关。
训练后成绩的逐步提升让阮博文对自己的坚定更多了一分,期待也更上一层。“拼一拼,努努力,说不准真的有机会站上领奖台。”回顾这段时间的训练,他充满信心与期待地说。
如果说初征大运会的人,是在淬炼中成长,那么已有经验的老将,则是在沉淀中再度出发。不同于阮博文,对于羽毛球队混双的选手郑宇栢来说,大运会是他的“老朋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这是他第二次踏上征战大运会的道路。相比于第一次时仅抱着来积累经验和适应赛场的想法来参赛,经过几年训练与沉淀,他带着更加成熟的技术和稳重的内心再次参与到备赛当中,期待着为学校打出更加亮眼的成绩。“每一刻训练都值得被铭记”,回忆起这段痛苦和快乐交织的训练时光时郑宇栢表示。

郑宇栢和搭档徐可然的比赛照片
作为混双项目的选手,日常的训练中他不仅要提升自我能力,也要注重和队友的沟通和配合。为了形成这种默契,他们常采用一种一边“唠嗑”一边练习的训练方式。“我们唠嗑的内容都围绕着技术的使用或是一些经验分享,战术总结,这样的训练身体不怎么累,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聊通了,所有配合也都更加顺畅了。”在全国赛的时候,他的搭档就曾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混双“女前男后”站位的设计——使用男双站位。最初,郑宇栢对于这种灵活的调整并没有笃定的信心,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复盘与鼓励下,他们的配合越发默契,男双站位的打法也逐渐定型,成为了他们的特色。
无论是对于初征大运会的“新兵”还是再战大运会的“老将”来说,这段集训的时光都显得弥足珍贵,见证并记录着他们的一次次突破和成长。
三小时,定格凌空抽射和凝力托举瞬间
4月,2025年广东省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的甲A组与乙B组比赛正紧张地进行,当终场哨声响起,广外女足队员们激动地奔向彼此,“我们是冠军!”她们捧起奖杯,欢呼声久久回荡在绿茵场上。在激动人心的冠军时刻背后,是无数个汗水与坚持交织的黄昏。当夕阳掠过球场时,广外女足健儿的身影仍在绿茵上跃动。门将在球门前反复侧扑,后卫追着足球在草场上闪转腾挪。脚背与足球碰撞发出的响声,混杂着教练的哨声与短促的指令。在去年12月份夺得省长杯亚军,成功拿到大运会入场券后,广外女足便开始备战大运会,省锦标赛的金牌点燃了团队士气,但这场胜利还不是终点。


广外女足在省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夺冠
“为了赢,我们有的是韧劲儿!”一周三训和至少一场友谊赛的训练频率远远满足不了女足队员们对进步的渴望,每天加练90分钟已成为训练常态。主力队员陈梓丹告诉记者,从小学练球至今,广外女足球队是她见过最积极进取又团结互助的球队。“就是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来提升自己的技术,用行动来打消迷茫跟焦虑。”即使在训练过后,队员们也会互相交流,从传中触球点、后场倒球等细节聊到对进攻节奏的把控。而在赛后复盘时,队员李佳颖还会用视频剪出整场比赛中的关键片段,大大提高了球队复盘的效率。
在陈梓丹看来,包容和信任正是队伍快速成长和保持凝聚的秘诀。球场上的幸福就在于失误时有队友互相扶持。据陈梓丹回忆,有一次友谊赛她发门球失误,直接将球给到对面球员脚下。在对方拔腿怒射时,队友拍马赶到,伸脚挡下重炮。队友的一句“没事!再来!”让她从失误的错愕中清醒过来。除此之外,后勤保障是隐形的底座,稳稳托住整个团队之家,在主力中场休息时,总有写好号码、调配好比例、拧开瓶盖的果糖水等着她们。

休息时刻女足队员相互鼓励
当足球高速撞击球网的震颤尚未平息,健美操服腰间的流苏已惊艳地定格在那一秒钟。与女足赛场上的爆发力冲刺不同,健美操队需要用核心力量控制身体,不断重复动作,用0.1秒为刻度的坚持,铸就赛场上万无一失的肌肉记忆。
广外健美操队在2024年广东省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暨广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预赛中取得团体总分一等奖、甲组三人操第一名、女子单人操第二名等瞩目成绩,并从寒假开始备战大运会。
在寒假十天的高强度集训期间,广外健美操队员们面临着高难度动作组合的挑战。据队长吕婧回忆,集训第三天下午的专项训练令人难忘,“当时我们要完成三套包含高难度托举和同步腾跃的动作组合,对体能和默契度要求极高。”但面对连续三小时的失败,队员们没有气馁,而是耐心地将动作拆解,逐个击破。大家互相指导、纠正,从托举重心把控到起跳时机,不放过任何细节,最终成功完成动作。为保障训练进度,健美操队采用分层训练和精准补弱策略,让每个队员都能在适合的节奏中提升。“团结一致是健美操比赛的灵魂。” 队员们深知,动作同步、情感共鸣、责任共担,缺一不可。
无论是足球场上的攻防转换,还是健美操队列的整齐划一,各运动团队在大运会备战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团队协作的力量。他们如同成林玉树,根系相连,枝叶相依,一同向着更高目标奋勇前行。
全程护航,广外团队共铸大运梦
当老将的经验与新秀的锐气在汗水中交融,广外校队的备战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的拼搏,凝聚成一股澎湃的集体力量。领奖台上没有孤胆英雄,共同托起奖杯的是运动员及其背后默默付出的强大团队。
大运会代表队联络员宁鹏列出一串数字:广外大运会代表团共有219名人员,其中教练员29名,运动员169名。在比赛中,要为每个人配备功能饮料、运动装备和伤病应急包。宁鹏老师翻开备赛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训练时间和地点协调、运动保险购置、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运动员器械装备购买、跨校区住宿安排等细节。而面对大四实习与广交会实训冲突的运动员,校方还与各学院反复沟通,硬是“抢”出每天一小时的黄金训练时段,“4点返校,5点训练”成为例律,切实保证训练的时长。
学校不仅对运动员提供了全面的后勤保障,训练场地更是焕然一新,为运动员们保驾护航。宁鹏指着翻新后的田径场介绍道,学校在今年年初对这个使用了近20年的老场地启动翻新工程,重新铺设防滑橡胶层、填补缓冲砂、平整地面。足球队员在新球场上更加自由自如,敢于全力冲刺,大胆做技术动作,在赛场上尽情展现自我。
乒乓球队的场地保障同样贴心。学校灵活安排,为队员们提供方便,让寒假本应紧闭的体育馆始终为乒乓球队亮着一盏灯。教练在技术上也给予了队员非常多的支持,马桢堉感激地说:“教练根据我们持拍的特点,分析旋转差异,针对性调整站位。”

大运会预赛中马桢堉与搭档商讨战术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即将归零。田径队总教练陈丹丹看着队员们绑紧护膝,轻声说:“奖牌不是唯一的答案,但每一段经历都值得全力以赴。”女足教练陈彦龙的话语更是道出了全体运动员的心声:“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能有好的结果。”这种专注与坚持,在田径队教练郑富的 “练,就练对”的训导中传承,宁鹏对后勤保障的全力协调中延续,“循序渐进”“保质保量”的原则让广外校队越走越稳,愈走愈远。

运动员代表团合影
寒冬的坚持,化作今日的枝繁叶茂;数万次挥汗与磨炼,终将开出绚烂的花朵,广外的运动健儿们正奔赴属于他们的大运赛场。奖牌不是唯一的答案,但每一次突破自我,每一次团队的携手前行,都是成长最闪耀的注脚。在即将到来的大运会上,期待他们以年轮为证,用拼搏与团结,在青春的赛道上,写下属于广外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