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2022年是广外新闻社成立20周年。20年前,为服务大学宣传工作,协助广外新闻网建设发展,广外新闻社应运而生。二十年来,广外新闻社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也看见了绚烂的彩虹。从一个稚嫩的学生社团到如今成为广东省优秀社团,广外新闻社接续奋斗,追求卓越,走在广东校园媒体的前列。“雏凤清于老凤声”,新时代的潮流下,广外新闻社不惧挑战,扬帆前行,秉承“做好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的宗旨,永葆“讲好广外故事”的初心,以深邃的思想、独到的慧眼和优美的笔触写下广外的动人诗篇,传播广外的铿锵之声。

初露头角:20余人队伍创造2万日点击率

20年前,广外新闻社从无到有,经历了初创时的“霜雪”,20年后的新闻社已从小小春芽成长为繁茂大树,拥有无限生机。2002年5月,广外校园网新闻社正式成立。秉着“做好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的初心,每位新闻人都在新闻路上奋力前行。

2002年宣传部重组广外新闻社的报道

“一间办公室,几套旧的办公桌椅,唯一的电话机是与隔壁办公室‘共享’的,甚至当记者们打电话联系采访对象的时候还会不小心‘窃听’到旁边老师的通话。”新闻社最初的办公环境和硬件设施,处处透露着两个大字:简朴。虽然“创业”环境艰苦了一点,但是学校对于新闻社的支持一点也不含糊。据新闻社记者、编辑李文龙回忆,“老师们在尽最大努力完善各种条件,硬是把工作推上了正轨。”当时党委宣传部专门给新闻社协调了工作电脑和一部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甚至为新闻社成员人手准备了一个30M的U盘福利,把新闻社的记者们都乐得不行,大家都纷纷把U盘用绳子挂着到处炫耀。当时新闻社的记者队伍规模不大,仅有22人。 “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仅有两台电脑,大家也可以热火朝天地工作。”资料的翻阅声、编稿的键盘声,书写的沙沙声,电话中的采访声,直到深夜才会关闭的灯光……昼夜疾书的声音和画面是新闻社老师和同学们对早期新闻社的深刻印象——“充满着活力,朝气蓬勃。”

“每天宿舍、教室、新闻社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是2004年老记者们的珍贵回忆。2004年网络新闻社和校报新闻社的合并,干部们急需部署并稳定好新闻社的各项工作。尽管多数骨干面临着大四毕业论文的压力,但新的管理层尚需磨练,为了接续新闻社的发展,老记者们咬牙坚持下来,甚至每天依然忙至深夜。迎着晚风,他们在路灯下分别。多年后,老记者们之间依然保持着深厚的联系,也无比怀念当年的热血青春,在一起奔赴的新闻路上,他们不仅是并肩作战的工作伙伴,更是志同道合的一生挚友。“痛并快乐着!”时任新闻社社长孙婷婷回忆时不禁感慨。

首届新闻社成员名单

新闻社创业者们投诸的心血,为新闻社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起初二十余人的社团,却创造了许多惊人成绩,在2004年,广外新闻网点击率已经稳定广东高校网站访问量第一,甚至日点击率过两万创历史新高,2004年的《‘东方猫王’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一文,点击率高达58996,更是居历年之首。这些成绩,都是社员们用汗水与作品一点点积筑而成的。

新闻社人对待每一篇报道都倾注真心。2007年贝岗村拆迁,村中的小摊小贩的去留牵动着同学们的心灵,也引起了新闻社的关注。新闻社记者们深入贝岗村中进行实地考察并上门采访原住民。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采访、撰稿和提炼后,一篇报道贝岗村的校园新闻发布在了新闻网上。后台疯狂上涨的点击率回应了同学们对于这篇报道的赞赏。是记者们奔赴“前线”取证的勇气,每个部门的团结协作,令报道取得成功,让新闻社守住“做新闻事业”的初心。

20个春秋,新闻社挺过了初创时的磨练,逐渐长成“大树”。每一年,都有踌躇满志的新生踏入新闻社,但不变的新闻人坚守的初心和热爱。20年风雨过后,是彩虹,亦是绚烂。

2003年新闻社全体合影

渐入佳境:打造广外独树一帜的品牌栏目

在新闻社成立后,亟需打造自身的品牌栏目。2004年,时任社长钱科宝提出“周五特稿”的提案,在22名采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周五特稿”栏目成功诞生。它以“最近距离地贴近学生生活,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观现实”为目标,力图通过一个个专题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状况。这不仅受到了广外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在广东省各大高校内开创了深度报道栏目的先河,在校园媒体当中可谓是独树一帜。据2003级校友、现任南方日报时政部主任林若川回忆,他曾与新闻社的小伙伴们一起做过一次关于饭堂满意度的专题。为了做好这项专题、反馈学生的声音,他与同伴们一起走进饭堂厨房与饭堂工作人员对话、走进后勤处与领导沟通交流。报道一经发在“周五特稿”栏目,就让学校高度重视反映的问题,饭堂的管理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时至今日,深度策划依然是新闻社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广外师生思想文化生活的点点滴滴。

新闻社时刻关注学校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让新闻社愈发成熟,也让新闻社收获更多的关注。“记得我们发报纸的时候,大家是非常欢迎的。”回忆起派发校报的场景,林若川自豪地说道。同学们每当拿到校报,就会立刻翻阅、捧在手中仔细品读,与身边的同学一起讨论校报刊登的精彩文章。每到这个时候,社员们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林若川也直言:“在那一刻我很有成就感与满足感。”不仅如此,每学年社团迎新咨询的时候,新闻社的招新区域人头攒动、留言板的长度全场最佳,天南海北的新生与家长都来到这里与社员互动,场面十分火爆。“很多同学早在开学前就已在广外新闻网的大学城迎新的栏目里面与我们有过互动,所以他们当时对我们印象特别好。”

亚运会广外测试赛新闻社记者合影

2011年大学开放日

彼时的校园媒体可谓是“百家争鸣”。“广外校园媒体的竞争的态势非常鲜明,大家都像是卯足了劲在比赛。”无论是吴燕婷还是林若川都感慨道。而广外新闻社能在众多校园媒体当中突出重围,赢得同学们的喜爱,便是因为它时时走在一线,关切师生的身边事,也勇于革新不断发展。不仅是在校内收获青睐,作为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最早实现媒体融合的校园媒体之一,很多高校新闻社成员都会来广外新闻社学习,在社员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是广外新闻社的名声愈发响亮,也让广外在成长过程中大放异彩。

无论是“周五特稿”带来的深远影响,还是拿到校报的同学的爱不释手;无论是招新栏前的人声鼎沸,还是对外分享经验时的侃侃而谈,新闻社人用他们的文字与相机,定格下新闻社的高光故事。在一批又一批的新闻社人的付出下,广外新闻社乘着广外飞速前进的快车,迎来了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二十年走过,一批又一批的新闻社人在这里收获、在这里成长、在这里传承,而他们也将带着在这里的收获,继续为新闻社、为广外、为社会,书写更多的精彩篇章。

蓬勃发展:“紫马甲”走进校内外重大活动现场

闪光灯亮起,一抹抹紫色的年轻身影忙碌奔波在活动的现场——他们出现在校运会的赛道旁,穿梭于校园开放日的人群间,他们戴着记者证,有的娴熟地操纵各种拍摄设备,有的用纸笔飞快记录现场内容,他们便是广外新闻社的记者们。不知不觉中,身穿背后刻着“广外新闻社”五个大字的紫色马甲,总是用最专业的态度奔赴各大事件现场的模样,已经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广外新闻社记者的最鲜明的形象。

论紫马甲的诞生,还要追溯回2010年。那时广外新闻社历经将近十年的建设,已经在校内外都享有一定名气,为了扩大新闻社的知名度,成员们设计了这款马甲投入宣传建设,2009级校友,曾任2010年新闻社社长的王雨渤回忆道。十余年传承下来,它也成为了新闻社的标志之一。在投入使用初期之时,它已是频繁出现在各大活动。2010年左右,时代的东风吹向了广州市乃至广东省,重大活动接二连三举办,对那时的新闻社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广州亚运会举办、广州南站建成投入运营、广州举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新闻社人总是抓住机会,积极投入新闻一线。

新闻社记者拍摄的刘翔与另四名外国火炬手一起点燃2011年深圳大运会主火炬

新闻社记者拍摄初登国际赛场的苏炳添在大运会百米赛场

大运会期间,火炬传递在广州大学城举行,广外是作为大学城火炬传递的四所高校之一。王雨渤兴奋地介绍道:“那可真是当年最大的事情了,排着队看的人把整条外环路都挤得满满当当,有大几万那么多。”越是大场面,越能考验记者们的水平。“大型活动其实也是一个比拼的擂台,学校的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样、学校的影响力以及记者们写稿子、拍照片的能力有多强,各校的记者们都在里面会暗暗较劲。”王雨渤笑道。在接到任务后,新闻社社员们便开始有条不紊的统筹规划,如火炬手门交接的地方在哪里,摄影记者应该站在哪些机位拍摄,负责写稿的文字记者有多少等等,各司其职;后勤工作也做得非常到位,如申请通行证,准备放行条,提前寻找好采访对象等等,护航周全。新闻社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记者们的专业素养也在细微处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是有商量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得到最大发挥——有人比较擅长写总稿,有人比较擅长写分稿,有人擅长写其他,我们就会根据具体情况去安排,大家也非常配合所以很快就可以完成任务。”参与大运会报道的校友张纯自豪道。在活动结束后,高效率的记者们也是在第一时间写成稿件传送到新闻网。在准备充分,传播及时的情况下,广外新闻网优质的报道也比其他高校率先得到了极高的点击率与关注度。

新闻社记者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报道

新闻社记者们高质高量的作品让新闻网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与荣誉。在2010年、2014年广外新闻社分别获得了“十佳校媒”称号,也取得了进入广东高校传媒联盟的入场券。2018年代表广外入选“广东大学生日本行”的成员,现就职于南风窗的2016级校友黄茗婷坦言,正是因为新闻社给了她这样的平台,让她有机会参与校媒联盟的面试并成功入选。“新闻社让我们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平台,看到更多的风景”她感激道。

广外新闻社荣誉称号

新闻社获省优秀学生社团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广外新闻社是记者们的舞台,在“做新闻事业”的同时给予了记者们一个彰显自身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专业素养的机会。大家凭着满腔热情,拥抱飞速发展的大时代,建设蓬勃发展的新闻网,在为新闻社与新闻网赢得赞誉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荣光。那身紫马甲,也因广外新闻社记者们的存在而变得耀眼万分。

万象更新:借新媒体之翼多角度展现广外形象

掀起时光影像的一角,新闻社老牌部门校报编辑部留下了许多的华彩瞬间。与新闻网上时效性强、周期性短的要闻时事不同,校报更注重深度挖掘报道。“专题能否体现广外精神和广外特色,笔下人物有着怎样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否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等都是校报记者撰稿时所需考虑的问题。”前校报编辑部部长、现新闻社社长方媛感慨道。为了写好一篇报道,部员们会在前期做大量准备工作,并多次深入现场了解事件与采访对象,在一次短视频专题的深度策划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视频制作,专题组成员们会跑到活动前后台请教观摩;为了更好地诠释专题,成员们还会几经辗转找到最合适的受访者。“冲上榜首!广外学子用短视频点燃专业新活力”这篇充满广外特色的报道一经发出,便受到师生广泛关注,大获好评。此外,近年来“‘摩族猎人’: 守护“共享城市”的神秘游侠”“‘小鹿萌妈’用声音把孩子带进国学经典的奇妙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系列报道等展现广外师生风貌的专题均获大量好评,在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广东教育好新闻等评比中斩获佳绩。

2021年新闻社换届大会合影

而承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语学科优势,新闻社英文部服务着广外英文网,担任着“沟通”和“交流”的角色:用英文记录广外故事以此促进校内外沟通、将中文稿件翻译成英文以此与外界交流,助推新闻社走向世界大舞台,以国际视角展现着广外风采。英文部部长廖雯欣分享道:“大家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稿件的灵感。我们不仅有外教给我们讲解写作技巧,还要求每个部员在例会上面都会轮流进行pre。”在你一言他一语的头脑风暴中诞生了一篇篇佳作。在进行“二十四节气”专题过程中,英文部也面临着与外教老师有文化差异的困难,需要想方设法让外教老师理解传统习俗。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部员们搜集相关资料,绞尽脑汁地使翻译更贴近中文意思,用图片和视频绘声绘色地向外教老师描述中国的节气,使得记录在纸上的策划在英文网上成功建立了专题板块,用自己的方式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英文网为留学生建立了了解广外、了解中国的桥梁,使广外更好地与世界交流发展,展现广外独特的“国际化”视角。

官微获2017年广东高校(本科院校组)新媒体影响力一等奖

在全媒体共同发展的崭新时代,广外新闻社肩负着“讲好广外故事”的重担,于纸媒、新媒体、英语国际全方位蓬勃发展,展现着新时代中广外的新气象。2019年,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广外召开,此时,广外新闻社也面临着“如何做好大运会报道”的挑战。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仅依靠文字无法让大运会隔着屏幕“活”起来。于是,新闻社汇聚了一支涵盖主持、采访、拍摄、后期人才的队伍,组成视频组,跳出舒适圈,迈出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社媒体融合的“新一步”。回忆起当时的场面,作为后期记者的尹湘说道:“从拍摄素材的收集、整合到视频剪辑的拼接、成品,每一个步骤都要不断摸索。”最终功不唐捐,解说吉祥物“粤粤”、走进志愿者工作、对话演出人员及大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所有的细节与亮点都在7分钟的视频新闻报道中一览无余。

新闻社记者拍摄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视频新闻

2020年,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为了跟随时代的潮流,吸引更多年轻的目光,广外新闻社新媒体部应运而生,并在抖音、B站开拓新战场。新媒体部的首届部长卢佳圳介绍道:“新媒体是在纸媒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广外形象的对外宣传,为新闻社增添了更多新的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新媒体部成员的努力下,短短两年时间内广外官方抖音作品总浏览量超过350万,高考倒计时十天,广外用多种语言为高三学子加油打气,约定共赴九月之约;疫情席卷,广外学子用生动的手势舞提醒大家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秋日正暖,用镜头带领大家沉浸式欣赏广外校运会……在包罗万象的视频里,广外故事传递得越来越远……

抖音部分作品截图

回望现在,广外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兴力量携手广外校报、新闻网登上了时代洪流的大舞台。无论是传统的校报纸媒,还是如今“吸粉”无数的新媒体平台,都是新闻社助力广外校报、新闻网与新媒体在多平台融合发展的漫漫征程的见证。新闻社这个有活力、有担当、能战斗的集体,在新时代的号召之下,大力推进各媒体融合发展,在传统媒体之上插上新媒体的翅膀,让新闻社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社员们一起奔赴新闻现场的汗流浃背,为打磨专题日日夜夜的呕心沥血,终换来一篇篇属于新闻社的精品内容。

广外新闻社代表队参加新传学院第十七届模拟新闻发布会斩获记者组一等奖和优秀记者等荣誉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不论是泛着墨香的报纸、包罗万象的新闻网,还是丰富多彩的短视频,广外新闻社正以“扬帆破浪,策马扬鞭”的姿态在各大平台“讲好广外故事”,用新闻人的开拓创新,与时代接轨、与未来相拥。

二十年风雨兼程,广外新闻社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外新闻人精神赓续,也陪伴着一批又一批的广外新闻人成长成才。在二十年的漫漫征程里,每一个人都在践行着“做新闻事业,交一生朋友”的宗旨,无数记者们在奔赴新闻理想的道路上相遇,他们在光明的日子里相随,在轻柔的晚风中同行。无论是创办初期筚路蓝缕,还是蓬勃发展时期迎浪直上,时光变迁流逝,不变的是广外新闻社人的专业态度,也是广外新闻社人做好新闻事业,讲好广外故事的拳拳赤子心。

文字 何家安 邓铃焱 苏映绮 陈曦 王瑶涵 杨雨萌 冯凯欣 图片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