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时光匆匆流过,但总有些闪闪发光的回忆让他们记忆犹新,它们可能是各种项目经历或者奖项,可能是一份心仪的offer,可能是一个代表着成功上岸的分数,这些“高光时刻”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勋章”,更是他们大学四年奋斗的见证。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属于毕业生们的“高光时刻”。
获奖时刻:点滴萤火也可汇聚成夺目光彩
临近毕业,提起自己的高光时刻,很多人会想起履历表上的各种经历与奖项。那些奖杯是他们高光时刻的见证,是每一个平凡日子的微弱光芒汇聚而成的结果。
回想起大一第一次拿到奖学金,韦小燕仍旧觉得是自己足够幸运。 “大一我给自己的目标就是多学点东西”,入学之后,她在许多方面不断奔走尝试。志愿服务、创业比赛、企业实习……她在各个领域的不间断尝试,成为了今后高光时刻之下的注脚。犹记得大一处理学生助理工作时,尽管意外受伤,但出于不想耽误工作,韦小燕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便继续坚持工作。闪光点虽小,但已足够让老师开始注意并欣赏起这个勤恳努力的女孩,在之后的实习经历中,她也常常因为一些这样的小事受到肯定。大一获得的奖学金是一次意外之喜,也是恰到好处的鼓励:做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自己的闪光点。从第一次获得奖学金,到争取到HRPB的实习,再到仅通过这一段实习就拿到六个“大厂”的offer,这些令人羡慕的幸运之所以存在,其实是因为她每一个小小闪光点的厚积薄发。

韦小燕(右)作为社会实践奖学金学生代表领奖
与韦小燕一样,蒋汶倚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拿到国奖的时候同样是惊讶与喜悦并存。大一刚入学的她,懵懵懂懂地度过了第一个学期。与高中时期不同,来自师长的督促变少,同学间并肩学习的氛围也不似从前浓重,她陷入了“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的迷惘状态。直到第二年春季开学,她决意给自己规划方向,首先从学习开始,在老师的要求之外增加课后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再由追求学业进步发展到对爱好的拓展。就这样,她开始积极地在体育与设计方面进行尝试。专注于自我探索和提升之时,蒋汶倚渐渐拂开了生活的疑云,在逐渐变得明朗有序的日子里,国奖奖杯也惊喜而至。如同她在个人公众号上记录的那样,“过程就是奖励”。国奖更像是一个符号,背后标刻的是她为了自己的心之所向而努力追逐的日子。“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能够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是在发光了。”蒋汶倚微笑着说。

蒋汶琦在国家奖学金宣讲会上
“多去尝试,总没错的。”这是陈思琳回顾自己“人民中国杯”、“中华杯”拿奖经历中最深切的体会。于她而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勇敢跳出舒适圈,纵然没有获奖,但在备赛期间的收获都是真实而有价值的。参加“中华杯”比赛长达半年,集训时每周与老师的会面、赛前每天的持续练习,她都从不落下。命题演讲的稿子前后反复修改了十余次,逐词逐句都不厌其烦地推敲完善——就这样,从10月到次年3月,二教中庭的蝉鸣和七教楼下的蛙声一直伴着她富有节奏的朗读声从爽朗秋日走到次年初春,伴随她走到了国奖奖杯的面前。有想法、敢尝试,奖杯是光芒的载体,他们是自己的光源。
收到offer:四年的打磨和沉淀总会迎来高光
对于毕业生来说,收到一份心仪的offer,无疑是他们完成身份转变的关键一环。为了这份offer,他们认真求学,不断打磨自己,沉淀四年,这样一群人,也终于在毕业之际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
2022年寒假,吴昕彦收到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offer,实习转正的她能继续在自己喜欢的游戏厂商做文案策划。“一定要明确自己在想要的事情上能够努力到哪个程度”,这份心仪的offer是吴昕彦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结果。此前,吴昕彦尝试在报社做音频主播类的工作,实习下来,她意识到自己不太适合这份工作。几经思考和徘徊,她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行业。“三思而后行,先想好自己努力的方向,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这是吴昕彦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程新君从大一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毕业前的三段实习都选择了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根据市场需求提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搜集公司资讯、刷面试题、参与面试……在这条路上,程新君仿佛显得有些孤独。身边的同伴都在备战考研,自己初期投的简历却石沉大海。“那段时间整体是比较煎熬的。”最终,程新君最终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橄榄枝,当收到来自吉比特雷霆游戏发来的offer,他形容“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
郑德旺目前在广州市文化馆从事讲解员的工作,负责向来者讲解广东非遗项目。今年2月,考研失利的他在成绩出来后并没有气馁,果断选择先就业。前期投出去的简历大多没有回音,这让他有些焦虑。5月,郑德旺偶然得知广州市文化馆正在招聘讲解员,在分析完自己的专业与岗位匹配度后,他轻装上阵,顺利拿下了这份工作。回想起那时的感受,郑德旺觉得更多的是安心。他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他心仪的就业方向是进入电视台,未来他还是打算通过继续考研深造,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杨金洺工作现场
毕业之际,杨金洺也给自己发出了一份offer。相异于大多数毕业生走的路,他从大二就开始了创业。这条路上无疑是荆棘丛生、叠嶂重重,杨金洺和合伙人创立的廿一公司在创业初期就遇到了难获客源等问题。那时的他一面攻读着双学位,一面请教业内前辈、拜访潜在客户,为的是让团队的作品被更多人赏识,让自己的才华有处可施。努力总会开花结果,光芒再弱也有聚沙成塔的效果,目前廿一公司已经与清华大学、中粮集团等开展合作,回看这一切,杨金洺感慨道:“我们实现了零到一的突破!”虽前路漫漫时有碰壁,然心坚志毅步履不停。offer象征着被照亮的前路,而他们自己便是提灯者。
成功上岸,为梦搏击的双翅奋力向高光飞跃
有人已然佩妥剑准备投身职场江湖,有人仍选择拾起书本走向更远更阔的学术道路。在抵达成功的山岚之前,在捧住理想之花以前,是一段奋力长出双翅为梦搏击的时光。
收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录取通知,代表着徐金如愿考上了上外语料库研究院的学硕。刚看到分数时,她紧张又惊喜:“这个备考过程实在是太曲折了,我实在不敢相信这个分数会是我的,高得有点不可置信。”在连续确认了不下十遍之后,徐金终于从恍惚的情绪中走出来,惊喜又满足地接受了这个从未想象过的高分。然而,在这段“高光”以前,她也经历过一段稍显落寞的低谷备考期。跨专业考研本就艰难,加之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是新成立的专业,要在缺乏参考系的情况下接触那些陌生的科目,徐金面临的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有困难便有出路,她找到了“录音授课”的方式进行自我巩固;加之同年还要准备参加一场定向越野赛,她一直坚持白天上课、晚上训练的生活节奏,日出的晨光安抚了她偶感焦虑的心情,夜晚的清风舒缓了她紧紧绷住的思绪。“大学四年的磨砺教会我用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她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录取通知,更是生活对永不言弃之人最宝贵的赠予。

徐金的自习桌
郑小川也成功考取了深圳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查成绩那天,他也暗暗担心自己的分数能否上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收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消息。郑小川从八月份正式开始备考,在网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经验帖与参考书,合理安排了自己的备考计划。数学是他备考路上的一大拦路虎,考研前一周,一套数学模拟卷的结果让他大受打击。“70分的大题,我只拿了10分左右,当时真的觉得这是最困难的时候了。”考研路上的激烈竞争与临近考试的紧迫倒计时,一度让郑小川心情低落,所幸他还有一位好友与他并肩作战。“他是我的高中同学,大学在福建,也在准备考研。”共同的目标将相隔千里的两人拉近距离,他们一起分析错题,交流解题思路,郑小川慢慢重拾信心,最终取得满意的成果。一句豪爽的“干得漂亮”,让他对低谷期的暗淡日子全然释怀,前路迢迢,他会带着这份释然与努力继续前行。
胡博禹也是成功上岸的一员,被暨南大学录取的他,即将获得经济学院的金融专硕体验。谈起查看录取结果的那一刻,他回忆道,“当时身边同学大多都查到了,我的心情很忐忑,因为考完估分不是很高。”重复看了好几遍确认是自己的分数后,喜悦涌上心头。回顾备考过程,胡博禹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我有过灰心气馁的时候,但想着只要把这段时间最大化利用了,结果是怎样我都不后悔。”好友相伴是考研路上的一大慰藉,但独自努力也能让他成为自己的光,胡博禹选择独自备考,成为自己节奏的掌控者。他独自查漏补缺,独自加强巩固,在每个孤军奋战的日夜中愈挫愈勇。“回想过去的付出,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胡博禹拍摄的傍晚图书馆
坚持到底,愈战愈勇,是他们拨开荆棘走向“高光”的指引。回望大学走过的四年之路,这些“高光时刻”在他们眼前闪烁,那既是见证也是“勋章”,既是收获也是力量。作为自己人生舞台的主演,聚光灯从何落下、何时落下,全由自己掌握。每一束高光的落下,都早在平凡细碎却又不甘人后的日子里有所预兆。大学四年的高光时刻虽已尽数过去,但前程长路的似锦年华,又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