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Reddaway 是广州外国语学院第一批外籍教师。1965年广外创办之初,就聘用了两名英语外教,Mary是其中之一。她在中国起的拼音名是Lei De Wei,我们都叫她Miss Lei De Wei。
Miss Lei De Wei是英国人,大学刚毕业就受聘来到广外。她金发碧眼,秀丽端庄,待人温柔和蔼。在那个倡导艰苦奋斗的年代里,她的秀发、高跟鞋、绒套装,配上高挑的身段, 显得气质高雅,格外引人注目,也给当时的广外带来一丝洋气息。
她是我们英语系(9)、(10)两个班的听说课老师。对于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她是我们第一个近距离接近的外国人。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英语听说基础差,但她在课堂上总是和谐可亲,耐心施教,不厌其烦地矫正我们每一个词句的发音。她课堂上纯正的英国音和录制的教学录音带,音色甜美,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愉悦的享受。但遗憾的是,他给我们才上了几个月的课,“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院不得不中断了教学,从此她失去了在中国继续奉献才华的机会。

师生合影(左二为Lei De Wei)
六十年代,来华工作的外籍专家极少。学院对外教是非常优待的,安排他们住在广州沙面宾馆,每天用小车接送上下班,还配了专门的助教老师。 Miss Lei De Wei朝气蓬勃,工作热情很高,为人友善,在校园里她尽可能多地与师生接触,与学生交流。她有时还邀请我们这些学生到她沙面的住地聊天拉家常,到访的学生都得到热情的接待。她是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好老师。
在停课闹革命期间,按照合同Miss Lei De Wei继续留在广州,等待复课。她是一位求知欲很强的外国青年。文革初期,她还时常来学院看看,与学生交谈,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和热情,试图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到中国的社会中。1967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庆祝毛主席诞辰的那一天,她给任教的每一位学生都送了一本红色封面的《毛主席语录》,分别题上相同的赠语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1966年秋,广外组织师生到顺德县支援秋收,Miss Lei De Wei主动与我们一同下乡割稻子。在五天的时间里,她与我们一起在农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的生活。此后,她写了一篇《Five Days Are Not Enough》的近8000字的长文发表在香港杂志上。文中她详细地记述了广外师生参加此次下乡往返途中所见, 五天的衣食住行,劳动的场面和珠江三角洲农村的风土人情,还附上了一些照片,这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Miss Lei De Wei 对广外和同事、学生有很深的感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互联网普遍使用的时候,我们重新建立起联系,频繁Email 往来。她经常提及广外往事,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问及她的老师同事和学生的情况。2002年1月中旬,Miss Lei De Wei带着两个女儿来到珠海。当天,顺德勒流中学副校长辛鑑辉和符玉娇夫妇(原英9班同学)专程赶来珠海接送Miss Lei De Wei和我们到了顺德。在2天时间里,我们陪同她们游览了城区,到了当年秋收下乡的地方,旧地重游,回忆往事,她对顺德20多年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变化感慨万千。2004年上半年,Lei De Wei正住在伦敦,当她得知张杰带珠海市一批英语老师到英国东南部城市Norwich语言学院学习时, 专程乘坐两个多钟头的轻轨到那里探望,在车站附近的咖啡店聊了几个钟头后傍晚她又赶回伦敦,对学生的关爱令人感动。2004年夏天,她又专程经九州港来珠海探望我们,还约来辛鑑辉和符玉娇一起参观了珠海市容,对珠海的建设速度赞誉有加。2005年,当我们告诉她广外校庆40周年的消息时,她非常希望参加庆典活动。我们与校庆筹委会联系后,筹委会立即以广外的名誉给她发了邀请函。她在校庆日提前一天到达,广外以贵宾的规格接待了她。她情绪异常激动,非常高兴地见到了40年前的许多同事和学生,相聚甚欢,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参加广外40周年的校庆之后,她对50周年的校庆一直充满期待。一再表示,要带着自己的夫君梁先生一起参加广外2015年的50周年大庆。不料时间到了2012年,她的Email 突然中断了,我们连续发了几封Email ,不见回复(后来知道是因为国内雅虎邮箱停用转换阿里云没有及时接上)。直到2014年才收到她的一封Email,这时她告知我们一个坏消息,她在2012年1月动了一次心脏大手术,术后的康复过程非常艰辛,但手术成功,心情还算乐观,依然希望和夫君一起参加2015年的校庆。没有想到2015年的5月19日(这是她给我们最后的一个email),她在Email 中告知,心脏术后的后遗症多多,身体状况很差,言辞中可见情绪很是低落。我们立即回复安慰,未见复信,此后我们又多次去信,终未见回复。遗憾的是,Email 是我们唯一的联络方式,没有其他的渠道获取她的信息。至今五年多了,音讯全无,这令我们十分担心和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