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四年很短,眨眼间又一批学子意气风发地踏出校门;四年很长,无数人在这里拥有了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经历。大学是一片广阔的舞台,有人在比赛中过关斩将,有人在学业中屡创佳绩,有人在志愿生活中竭诚尽智。在众多优秀的广外毕业生中,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团队负责人华诗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留学资格并通过外交部遴选的闭宏安、疫情期间成为志愿者的苏妍双近期接受了广外新闻社记者的采访,分享他们的大学经历,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写下他们对大学时光的所思所感。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激励从广外再出发的你,不断进取,创造属于自己无悔青春。


经贸学院税收专业2016级华诗润——拿下我校首个“双创杯”国赛金奖

获国家奖学金、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2018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7年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

华诗润(左三)参加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

2018年10月,华诗润作为队长的团队斩获“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实现了我校“创青春”国赛金奖零的突破。在她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宋小农——广州市增城原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是一个致力于为各地优质的农特产品提供精细化产品运营方案和全渠道推广销售服务的创业项目。目前,宋小农结合电商平台渠道优势,充分融合增城区优质农副产品和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推动“农产品进城·都市人返乡”。华诗润补充道:“项目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推动农产品进城、增城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项目落地并出产成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日积月累的蓄势和沉淀。

万事开头难,充分的前期准备是比赛的必要基础和核心保障。华诗润回忆起当时筹备比赛的情景,“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准备,进行了反复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在指导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华诗润及其团队的项目从“又长又冗杂”转变为“美观且精炼”,这背后是许多人团结努力的结晶。项目展示答辩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华诗润向记者分享道:“展示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重点,从而让评委发现项目的亮点,要充满自信,并将其融入到话语和动作中去。”

参赛之路不易,华诗润从磨炼中收获了成长。她回忆道:“项目对人的培养是非常全面的,通过不断查阅资料、研究学习,我也在不断进步。而且,在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我的演讲和答辩的技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当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从经验浅薄,到胸有成竹。”

作为一个大奖和绩点双丰收的“学霸”,华诗润认为“集中注意力、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是让她大学四年有所收获的有益经验。“大学的学习是‘大人式’的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自己读书,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道路。”在目标的制定上,华诗润向记者分享了她的见解:“也许大部分人还在盲目又迷茫地忙碌着,这时候,一份完备的职业规划就相当于为自己确立下了清晰的职业目标。”她始终相信不断“试错”的力量,即在比赛、实习、科研中调整自己的目标方向,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试错”观点,造就了她“不设限”的大学四年。

清晰的目标和规划陪伴着华诗润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比赛中勇获佳绩。毕业的脚步近了,华诗润也即将走向新的舞台,她想对正在面临选择的师弟师妹说:“不管是就业、考公、考研还是留学,选择之后不要轻易地放弃,因为每一个目标都会有属于它的实现方法,有明确目标的人会是最出彩的。”


东语学院泰语专业2016级闭宏安——高二立志外交官

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奖学金”一等奖,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一等奖,泰国正大管理学院短期访学奖学金,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留学资格并通过外交部遴选。

闭宏安(左二)参加泰语文化活动

“我的家乡在广西,我是壮族人,壮-泰民族本身很亲近,语言体系也有相近的地方,有本书叫《同根生的民族》,说的就是这个现象”。2018年,大二的闭宏安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留学资格,前往泰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同年,外交部在全国高校开展遴选,东南亚语种只招5人,闭宏安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其中的5分之1。

闭宏安坦言:“我学泰语有天生的优势,但是也不能盲目自信,泰国文化在不断更新发展,很多非泰族的舶来部分于我而言也是全新的知识。总之,还是任重道远。”闭宏安一直有十足的自信能学好泰语,入门后再持续努力,慢慢攀登。但学习的征途不是光有自信就能畅通无阻的。为了通过外交部遴选,专业必须拔尖,闭宏安为此下了十足的功夫。“外交部不是一般的单位,思想觉悟、政治站位一定要正确,同时心理素质要足够强硬,要让自己适合外交部。所以,我有意识地紧跟时事政治、研习历史、磨砺思想、保持鲜红底色,逐步向党组织靠拢。”闭宏安补充道:“与此同时,在举手投足之间,还要有外交家的影子,胸有成竹,落落大方。这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强化。”

“我高二的时候便立下志向学泰语,进外交部!”初中时,闭宏安便与泰语结缘,高中时他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职业前景、家庭期待等因素,制定了两个计划——“广外亚校+自学泰语”和“广外泰语+外交部遴选”。“人之天命百二十年,天地间漂泊最紧要的便是方向感。从那时起,我不曾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目标的确立与时间的积淀,让闭宏安受益匪浅,有方向的马再放肆也不会脱缰,只有看不见太阳的人才会在黑暗里沉沦。

学习泰语的过程并不轻松,需要持之以恒的发音练习、阅读锻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闭宏安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只从最权威的地方找答案。”他举例,“我经常查阅泰国皇家学术院的字典。只要有相关问题我就会从此处找答案,从别处得到的信息我也会在此查证。”在闭宏安看来,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不能有丝毫的错误,根基不牢、方向不正,后面就做不到一飞冲天。对每一份知识的认真和专注,是他搭建学习堡垒时最稳固的基底保障。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闭宏安提到了他作为负责人完成的《泰国智库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在接触大量的泰语资料,如视频音频、文字书籍等等并进行筛选、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他说,从书本上得来的最终是服务到工作生活中去,像终于通了电的灯泡,会发光了。

有部分学习小语种专业的同学认为,自己钻研的领域“冷”而“窄”,在闭宏安看来,要想打破“分科而学”的制度化,需要要拓宽格局、广泛涉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疆扩土。“长期接触外国的事物,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必然深受影响,但要始终记得我们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去学的,再怎么热爱这门专业,最终我们都还是中国人。并且要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利用外语专长做输出者、辐射者,向别人传递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故事。”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6级苏妍双——甘心成为“拾海星的人”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期间,参与武汉市武昌区心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线上社工志愿工作。

疫情期间苏妍双在家中进行社工工作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破了所有人的节奏,除了生活上的不适应,疫情的突然袭击更让人感到恐慌与无奈。

苏妍双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同时也是一名党员,看着日益上升的感染人数和有关疫情的报道,她直言:“很想为武汉做点什么”。她在朋友圈捕捉到线上志愿者招募通知后,毫不犹豫地投递了自己的简历。

但志愿工作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最让她无法释怀的是杨爷爷的经历。杨爷爷身处武汉,老伴正在住院,急需一个充电器。找寻商家,扫码支付再联系护士收取货件——看似简单轻松的过程,在老人对于手机软件不甚熟悉的情况下变得复杂。没有近距离的店铺,骑手收取费用昂贵,社工被规定不能成为资金中转人,无奈之下,苏妍双只好录屏教爷爷支付。本是轻而易举的小事,却让苏妍双在家中焦虑折腾了一天。“当时,爷爷说一定要买到,因为老伴有轻微的老年痴呆,很需要家人的帮助。”最后听到护士收到了充电器时,她松了一口气,“尽管是一件小事,但能让夫妻俩联系上,我觉得很开心,挺有成就感的。”

然而,天意总不遂人愿。在杨爷爷的老伴从隔离医院转移到普通医院后的第三天,苏妍双接到了爷爷的电话。“他告诉我奶奶走了,我听到的时候几乎是不知所措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瞬间的冲击让苏妍双陷入了悲伤的漩涡。她说道,“后来我想起督导老师说的: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苏妍双将自己从情绪的流沙中迅速拔了出来,尝试开导爷爷的情绪。苏妍双坚持和爷爷保持沟通,陪伴他度过这艰难的时期。

在开展工作之初,苏妍双其实并没有如此坚信社工的力量。她向我们讲述了《微光处处》里海内外28位社工的故事——书中将社会工作者比喻成“拾海星的人”,把生命比作海星,捡起一颗是一颗。后来,在疫情期间的工作中,苏妍双遇到一位81岁的老人,在家中隔离腿脚不便的情况下,老人希望喝上一碗热粥。“后来老人哭着和我们说,谢谢我们帮她这么多的时候,我也哭了。”真诚朴实的情感让苏妍双改变了她曾经认为“社工力量还是很微弱”的观点。“当我听到那个故事我才发现,可以捡起一个生命是多么不易。这不仅仅是让老人重获活下去的信心,也让我们得到了力量。”

在接下来志愿项目运行的过程中,社工老师高涨的热情和高效的办事效率也使得苏妍双对社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有信心。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隔离点老人的伙食得到了明显改善。“老师说我们的项目在这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社工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经过疫情期间的志愿工作,她越来越认同和喜欢社工专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其说社工专业的老师是教导者,不如说是朋友。他们会在抱怨时给予鼓励和引导,会支持我们的决定,会分享人生经验,更会毫无保留地推荐实习机会。“社工专业的老师本身就是社工价值观的实践者”。

苏妍双即将离开的大学生活,虽然不舍,但她也对前方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对于社工专业的学习,苏妍双明白了“书本理论重要,但更需要实践经历的加持。”的道理。在刘春燕老师的推荐下,她先后参加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工作暑期访学和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主办的2018社会工作在地化国际研讨会。这不仅增强了她对社工价值观的认同,更使她坚定了硕士专业方向。在不断地实践努力中,苏妍双一步步深入巩固对社工价值的认知,更明确了其边界,“在社工这条路上,我依旧在不断前进”。

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她始终愿意成为一个默默拾海星的人,沿着浪潮的脚印,弯下腰拾起颗颗海星,救助他人,丰满灵魂。

文字 高扬阳 赖筠怡 图片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