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疫情防控期间,我校研究生院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从2月份开始积极引导导师通过网络、电话、视频、邮件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根据疫情变化,学校对学位论文送审、学位论文提交、学位论文答辩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新闻中心特别策划报道研究生院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创新开展“云指导”“云答辩”,高度复原线下现实状态,严谨、暖心地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下面有请所有答辩同学回到网络会议室,由答辩组组长宣布预答辩结果”,随着预答辩结果的公布,商学院23名学术型研究生线上完成了毕业论文的预答辩。作为全校最早采用研究生集体“云答辩”的学院之一,商学院在筹备过程中尽量还原答辩和指导的现实状态,降低线上新模式带来的不适应感,力求为师生营造最舒适的“云端”体验。

“云答辩”现场
云筹备:“要想到,都可以”
“譬如考虑到有学生在匈牙利修读双学位。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云答辩’的时候就选择了4月9日下午3点开始,这对于那位学生来说也相对方便。”商学院副院长曾楚宏回忆道,“往年有针对个别学生在外访学交流等特殊情况使用过‘云答辩’的形式,像这样集体答辩是第一次尝试,要尽可能想到网络答辩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疫情当下,结合大学相关文件要求与学院实际情况,商学院额外制定了《商学院2017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方案》(即:“云答辩”方案),于3月8日首次呈现方案雏形。在此基础上,学院“云答辩”工作小组多次线上召开“云会议”,就答辩时间、前期调试以及应急处理等多个细节问题进行深度研讨。
在举行“云答辩”的半个月前,商学院“云答辩”工作小组提前分配好答辩分组、沟通好答辩师生以及培训好答辩助理;在开始一周前,试用好网络会议室,捋顺好答辩流程细节以及演练好应急处理方案。
为了防止因人多而容易引起网络不畅,每个答辩组至多只安排5名学生。“每组不超过5位学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老师能更深入地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同时,我们提前4天把学生的论文电子版发给答辩老师,避免答辩老师对学生论文不熟悉而影响答辩效果。”曾楚宏结合往年答辩经验和记者分享到。
“我们给每个组都配备了1名答辩助理,并将每个流程都预演了至少5遍,确保每位答辩助理都能熟悉整个答辩流程。我们也组织了所有答辩师生参加‘云答辩’培训会,将主要答辩流程和软件的操作告诉大家,确保不会因临时使用而不适应。”商学院教务办老师胡志海在谈到筹备过程时表示,最初几次演练总能发现新问题,比如发现WiFi信号有时容易被干扰而影响答辩效果,发现扬声器外放声音进入话筒后会产生回音……“云答辩”工作小组暖心提醒答辩师生将电脑与网线连接以便提高网络稳定性,提醒答辩师生使用耳机对话以便减少杂音。
云答辩:“没想到,也可以”
“没想到,‘云答辩’的效果也很不错”商学院院长朱文忠激动地说道,“事先很多老师都认为网络答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但实际与线下答辩没有太大差别,总体来看流畅、高效、快捷。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可以分享更多电子资源,丰富了整个答辩内容。后期‘云答辩’使用成熟后,可以邀请学院低年级研究生参与观摩学习。”
“云答辩”按照预期安排正常进行,“请答辩人按照答辩顺序进行答辩,时间控制在8-10分钟。请参加答辩老师与同学请开启麦克风,答辩人通过共享屏幕解读PPT汇报内容,请等候答辩人关闭麦克风。”在答辩助理的流程引导下,第1位学生网络答辩顺利完成。
在进行过程中出现了1位同学电脑卡顿情况,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调整到手机上使用便很快恢复正常了。2017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孙鑫琪采访时说到,“腾讯会议有控制时间的功能,可以限时闭麦,这对我们答辩学生来说,是一个需要适应的地方,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前期准备时,要按照规定的答辩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汇报时间。”
相比线下答辩通过举牌提醒或者口头提醒剩余时间,网络答辩能很清晰地通过语音传递各种指令信息到每一位答辩师生耳中。在谈到“云答辩”的优点时,胡志海不吝啬赞美之词,“网络答辩省去了场地布置和每个场地来回走动的时间,工作人员可以在线进入不同答辩场了解答辩进度,若发现问题可以立即进入到相应答辩组别进行处理。另外,还可以通过录像存档答辩记录”。
“本组论文答辩结束,下面老师们将对本组答辩情况进行讨论,请答辩人点击右上角的‘离开’退出会议”,在“云答辩”的最后阶段,高度还原现实答辩中“答辩人离场后答辩老师讨论”的环节,以保证答辩流程的严谨性和仪式感。
“网络答辩解决了在不同地域沟通的即时性和现时性问题”,市场营销专业教授杨晓燕对于“云答辩”的效果表示满意,“通过这样的尝试,为今后开展学生的学业指导提供了更多形式的可能性。”
云指导:“怎想到,真可以”
“网络答辩不用直接面对老师,怎想到反而没有那么紧张”,2017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谷文艺笑着说道,“答辩老师们问题犀利,从标题目录、论文框架到最后的致谢都提出了很多指导建议。我把自己答辩过程和老师们的点评都完整录制下来(线下答辩是不能这样方便地把全过程录下来),近期反复看了好几遍,对自己真的很有帮助,一是可以修正自己答辩的语言表达和仪态,二是可以根据修改意见不断完善论文。”
商学院一直把预答辩当做指导研究生学业以及师生学术交流的重要一环,在正式答辩的一个月之前举行预答辩,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在谈到研究生论文指导时,朱文忠感触较深,因为疫情原因在家,省去了平时交通上的时间,反而又更多精力指导论文写作、把关论文质量,“‘云指导’的效果整体上来看不亚于面对面线下指导”。
“‘云指导’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比较灵活高效的指导方式,比如学生可以反复听我留下的语音记录,也避免了记录时手边没有纸和笔的尴尬”,在谈到线下指导与线上指导的区别时,杨晓燕分析道,“线下指导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来判断自己的讲解对方是否明白,在特定的研究场景下可以比较迅速了解并解决问题;而线上指导的话,需要多与学生确认是否已经清楚问题所在。目前网络会议室可以文件共享与屏幕共享,较好地还原了线下指导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