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在得知获得国赛二等奖时,我们很开心,所有的努力终究会有回报,是对我们两年多来的付出的认可吧。”凭借《文化保育视野中的‘老城市新活力’研究——以广州新河浦为例》项目,我校中文学院团队在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创造了校史最好成绩——国赛二等奖。

项目组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

项目组由中文学院萧咏琪、张菲菲、黄琬金、钟蕙、邱晓晴、刘芊彤、周瑶、邱森来8名学生组成,他们大都来自中文学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该项目由“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袁瑾教授指导,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赛前,我校副校长何传添等给团队的展位布置和答辩展示等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辉煌荣誉的背后,是两年多的深厚积淀

新河浦项目参加省级挑战杯,并且在20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这与长时间的思考和调研工作密不可分。袁瑾说,一个成熟的项目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充分的孵化、培育、研究,以及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尤其是人文社科。充足的准备时间和前期大量调研工作的完成,是这个项目相较于其他项目的优点之一。

谈及项目历程,袁瑾不无感慨地说,“最初是在课上鼓励同学们去做社会调研,有学生关注到了新河浦街区,经过讨论后,我让他们开始调研,这个项目开始萌芽。”后来新河浦项目申报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校级挑战杯、省级“攀登计划”、省级挑战杯到最后的国家级挑战杯,最终在北京拿下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看似一路顺遂的辉煌与荣誉背后,袁瑾用了“掏空”一词来形容结项时的感受。两年多来,项目曾面临过新老队员更换、进行时间长、细节冗杂繁琐等大大小小的问题。作为指导老师的她,与组员们一起反复修改更正项目设计,协同四方持续地研究沟通……她不仅是项目开展的指导者,也是这条重拾文化记忆之路上的引路人。

“在城市文化发展和复兴上,青年人可以做很多

“老城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对于人文学科的青年学生来说,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尤为重要。”袁瑾说。而推进社会发展和城市更新也需要新鲜血液,所有的青年学生应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进程中去。老城区的文化保育需要年轻人的力量,也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解决。青年人要将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不是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切切实实地参与社会实践,让项目“落地”。在已有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新河浦项目研究团队还开展了传播老城区文化的读书会,公众号宣传等一系列活动。“事实证明,青年人在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复兴上,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指导《文化保育视野中的“老城市与新活力研究”——以中共三大会址广州新河浦为例》项目时,袁瑾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新河浦街区的同时也可以参与街区的建设。播新河浦文化,增强青年学生乃至普通居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使该项目不单是一个参赛作品,更成为重拾文化记忆的一个起点。“奖项是暂时的,对于每个成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亲手参与项目建设,获得文化自信。文化是活的,文化保育只是一个领域,会有更多有意义的文化发展议题待大家去发现。这才是最珍贵的。”袁瑾说。

项目负责人萧咏琪说,文化保育的活力来源于民间,新河浦街区的复兴得益于民间参与。“文化保育最好的方式是唤起民间意识,让大众认可文化保育的价值,了解城市脉络和历史,主动自发地开展文化保育活动。” 项目组的工作其实也可以算是民间参与文化保育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项目基础上我们与越秀区商务局合作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通过这个基地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加入街区建设中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保育人,也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能“落地”才是好项目

项目组走进新河浦,在进一步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持续关注新出现的“艺术聚集”等现象,以更加全面细致的调研丰富了他们的理论成果。而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项目也取得了众多瞩目的实践成果。项目成员邱晓晴谈到,“袁瑾老师带领我们主动走访新河浦洋楼的承租人,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与此同时,越秀区商务局也向我们抛出橄榄枝,项目组便借此机会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举办“东山口人行隧道改造计划”工作营,与建筑事务所共同设计改造方案并最终落地实施是其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东山口隧道改造工作营的时候,我感受到从校内进入企业实践真的很难”,项目负责人萧咏琪如是说。项目组需要通过梳理街区三大文化脉络、提炼四个空间特质、总结行人六点诉求、提出十六项隧道设计概念并撰写二十七个故事场景来完成一份策划案,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超强的毅力和抗压能力,作为学生,他们很难担起与建筑团队合作改造东山口人行隧道的这份责任。这份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指导老师袁瑾的认可, “这是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实打实的作品,很有想法也很敬业。”

项目组在“东山口人行隧道改造计划“工作营

助力新河浦荣膺“亚洲都市景观奖”是项目进程中最有分量的一项成果,作为2019年中国(大陆)唯一获奖的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组提炼出新河浦街区复兴工程的“活化百年华侨历史建筑.重建当代艺术生活社区”主题,结出了三大文化保育模式,该奖项也为新河浦街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撑。

“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这是项目组成员共同的心声。正如指导老师袁瑾所说,成员们在备赛过程中对文化保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有了对文化自信感的不断积累,收获了日日夜夜并肩作战中展现的珍贵情谊,这些远比一个奖项重要。项目组成员也曾因备赛中的种种困难崩溃大哭,也曾一起见证无数个工作中的“凌晨一点”,但正是对于自身项目研究的热爱,更是对所研究的历史文化的强大自信,成员们不断攻坚克难,最后取得今天的成就。

袁瑾谈到,项目从最初起步、中期发展到结项,她始终跟进着,切身感受到了成员们对文化保育工作的热情和收获。她建议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发布的比赛,投入到社会调研中去,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青年学生才能更深入感受和理解社会变革中文化与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最终积极地融入到时代建设的潮流中。

“过程远比结果重要”,项目组与指导老师的付出是所有广外师生勤奋学习、辛勤工作的缩影,广外人永远是踏实的,是务实的。一个个深入历史文化街区、各处奔波只为给文化保护尽一份力的身影,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广外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还看到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我校名誉教授王蒙曾说,“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全民族的,青年人应自觉培养文化保育意识,参与新旧城市的发展,以己之力促进旧文化的发展与革新。

新河浦项目的完结并不是一个终点,广外学子将会投身到更多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工作中去,以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助力全社会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从而找寻文化传承之路的新起点。

项目组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文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