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新闻

广外新闻

本网讯 12月28日,由我校原校长、退休教授黄建华主编的,历时16年罹癌完成的《汉法大词典》终于问世。《汉法大词典》新书发布仪式在北校国际会议厅举行。中国辞书协会常务理事、外研社总编辑徐建中,全国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法语分会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青,校长仲伟合、副校长阳爱民以及黄建华等出席了发布仪式,仪式由我校词典学研究中心主任章宜华主持。我校党委书记隋广军在前一天会见了远道而来的参加仪式的领导和专家学者。


《汉法大词典》新书揭幕仪式
 
仲伟合、曹德明、徐建中和黄建华共同为《汉法大词典》新书出版揭幕。据介绍,《汉法大词典》编写从1998年就启动,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还先后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该词典编纂前后历时长达16年,主编黄建华在期间克服了身患疾病等重重困难才得以完成。词典共147个印张、2271页,累计700多万字,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汉法类词典。
 

黄建华:词典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仪式上,黄建华表达了对于新书出版的激动之情,对支持帮助词典的编撰和出版的领导和莅临本次会议的嘉宾致谢。他强调,该词典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是项目前前后后的合作者及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他指出,词典不同于普通书籍,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修订完善,才不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他坦言要做到尽善尽美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希望在未来对词典的修订中能更多地汲取国内外专家的宝贵意见。
 
仲伟合称赞黄建华为“真正的师者典范”
 
仲伟合赞扬了黄建华“沉心静气、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十六年来孜孜不倦,克服病患折磨,编撰完成了700多万字的词典,并称他为“真正的师者典范”。仲伟合用“勇敢的先行者”一词高度评价了《汉法大词典》,并指出,该跨世纪辞书的出版,背后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与付出,响应了国内法语教学科研发展的呼唤,契合了国家开放对外语人才的更高要求,也顺应了汉语教学全球升温的国际化潮流。
 
徐建中:《汉法大词典》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巨著
 
曹德明: 《汉法大词典》帮助传播中国文化
 
刘青:《汉法大词典》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徐建中在致辞中借用古人“盛世修典”的典故,指出在改革开放、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的当下,《汉法大词典》无疑是促进中法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巨著;曹德明表示,《汉法大词典》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法语翻译人才,以满足中法经济文化交流需要,而且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刘青指出,《汉法大词典》涉及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以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座谈会现场
 
仪式过后,出席学者和嘉宾继续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开展座谈会。黄建华简要介绍了词典的编撰概况及特色,还结合辞书中的实例,为学者讲解了词典基本的使用方法。据悉,词典是独立研编的产物,事前就做了总体的设计,并且是外研社约编的纳入其系列大型双语语文工具书项目的产物。本书具有立足本土、兼顾海外和释义详尽、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方面,它满足了学者把汉语译成法语,提高自身法语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在条目收录上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基本上反映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概貌。每个词目都附有详尽的标注,提供了与条目相关的词语、具体实例和多种译法,从而使词典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座谈会上,《汉法大词典》编审周明鉴、副编审李志江和译审吕华分别介绍了词典的专科条目、中文条目及中法文审定情况。中国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王铁琨、我校词典学研究中心教授章宜华、外研社副社长徐秀芝先后发表了对《汉法大词典》的评价和见解。随后责编李莉从合理规划、遵照规范、借力专家资源、应用新技术对词典的编辑出版过程作出了概括。
 
与会者合影
 
参加本次仪式和座谈会的还有来自全国辞典学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我校科研处、宣传部等相关部处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
 
文字 图片